正视变化中的印度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韩和元2023-09-12 06:49

韩和元.jpg

【和而不同】

一些国际机构表示看好印度的发展前景,印度政府也动作频频,意图有所作为。

韩和元

2018年以来,印度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亮点。一些国际机构表示看好印度的发展前景,印度政府也动作频频,意图有所作为。那么,印度的发展潜力到底有几何?笔者试分析如下。

其一,看人口因素。人口无疑是国力的指标,也是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日本学者森岛通夫就曾明确提出:“人是社会的基础,经济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筑起来的上层建筑。当我们预测未来时,首先设想的是在预测的时间段里,作为基础的人会是什么样,他们在数量和质量上会发生哪些变化。以预测时点的人为基础,思考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打造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其中包括经济问题。”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人口红利周期时,只要政策得当,几乎都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周期,这就是我所说的人口红利大周期。关于这点也得到实证数据的有利支持,经济学家胡鞍钢给出的数据是,日本的人口红利阶段为1955年至1995年,那恰好是日本快速发展的40年。同样,意大利也如此。胡鞍钢的数据还显示,意大利的人口红利阶段为1975年至1995年,那也是意大利快速发展的20年。在这一点上,中国亦然。

印度人口已在去年超过中国,跃居世界第一。联合国的《世界人口展望》显示,相对于2021年达到顶峰的中国,印度人口在2060年之前将持续增加,达近17亿人。更为重要的是,印度与中国、日本不同,其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多,人口红利今后将全面显现。

其二,看外部环境。除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因素外,印度还有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中美贸易摩擦、俄乌战争所引发的全球地缘政治变化,都让它成为各方争取的对象。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供应链多样化的讨论非常活跃。印度像东盟一样,已经被纳入瞄准发达国家市场的供应链体系。而在美国等国家的“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中,印度更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正如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委员会(ICRIER)高级研究员Sanjana Joshi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社采访时坦承的,“目前,美国正在拼命拉拢印度。”显然,印度也乐见这种冲突,并从中获取利益。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就曾在《印度方式:动荡世界的战略》一书中写道:印度的大战略应当是“通过发现和利用全球矛盾带来的机遇,(促进)国家利益”,并“通过尽可能多的关系将所获利益最大化”。

其三,看印度的内政。虽然印度很多地方尚未通电,但包括新德里、孟买、金奈等在内的城市,正在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完善。在忙碌的工地上,都能令人感受到印度想变得更加富裕的强烈上进意愿,这与以前的东盟、中国并无二致。

其四,自然环境、因制度而形成的与西方世界的融洽度、语言、地租成本及庞大的国内市场等方面,印度都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也正是基于此,从乐观层面可以预期的是,未来10年,如果印度能够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能够提供并优化公共产品,如更为开放的政策、良好的基础设施、由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为主体的优质劳动力供给市场、廉洁高效的政府、公正的法制体系、稳定的货币政策,这将让印度在人口红利期,迎来一个较大的发展。

但印度也并非没有制约因素。譬如,过早民主带来的行政效率低下,及由此带来的过于注重分配的民粹意识,都会制约它的发展。尤其是这个国家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意识下,所形成的政府干预和管制传统。

印度行政效率低下,早就是世界公认的,这一点在港口事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印度政府内具有管理港口职能的单位就超过20个,另外还有40个机构和部门有辅助监管的权限。可想而知,这么冗杂、臃肿的监管体系,决策不仅无力突破既得利益的藩篱,推动港口发展,反而由于扯皮、推诿,经常导致政策失当、监管不力、行政效率低下、运营标准难以统一等问题。

联邦制的缺陷,也导致印度根深蒂固的政治经济壁垒,严重制约了印度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物流现代化改造的推进。另外,顽固的种姓制度、宗教矛盾,也是印度的痼疾。正是受制于这些因素,从悲观层面可预期的是,未来印度经济即便增长,也很难有过去日本、韩国和中国那样的高速。

(作者系广州经济学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