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国债有多“特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2-12-13 10:02

日前,财政部网站发布通知称,为筹集财政资金,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财政部决定发行2022年特别国债。本期国债为3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发行面值7500亿元,可以上市交易。发行日和起息日为2022年12月12日。

特别国债作为国债,与其他国债一样,纳入国债余额管理。这一点充分说明,特别国债并不是一种例外的债务,不会脱离债务管理。对于国债风险防范而言,适用的是同一套机制。特别国债的特别之处在于国债发行所筹措的资金有特殊使命、有专门用途,专款专用。历次特别国债发行莫不如此。

1998年财政部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四大行”)发行2700亿元长期特别国债的背景是,中国加入《巴塞尔协议》后,四大行的资本充足率只有约6%,距离《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8%有差距,因此需要补充资本充足率。2007年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是为了成立国家外汇投资公司。2017年财政部为2007年特别国债到期部分进行承接续发,到期全额续作,并且保持发行方式不变。2020年财政部为抗疫发行10000亿元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并带有一定财力补助的性质。2020年的抗疫特别国债名义上是国债,实际上使用资金的是地方政府,是考虑到当时地方政府财力不足而发行的。2022年12月发行75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2007年所发的特别国债到期还本所需,与2017年续发的特别国债用途类似。

特别国债新的发行必须确定合适的规模,一般说来主要考虑特定事项的资金需求。以2007年特别国债为例,当时发行的规模等于拟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外汇储备增速较快,且规模较大,对货币发行造成较大干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运行。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发行公债购买外汇储备,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当次发行15500亿元人民币的特别国债,对应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与后来继续持续扩大的外汇储备规模相比,这样的发行规模并不算大。进一步提高外汇储备的利用效率,未来仍可能继续发行更大规模的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外汇储备。2022年发行7500亿元特别国债则是因为到期需要偿还的特别国债规模是7500亿元,这与一般国债的借新还旧没有太大区别。

特别国债发行对象和发行方式对金融市场可能产生影响,但只要采取措施,这种影响就可以得到有效化解。1998年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主要用于补充四大行的资本金,其中工行850亿元,农行933亿元,中行425亿元,建行492亿元,期限30年,年利率7.2%。为了配合特别国债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降低四大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释放出约2400亿元的资金。这2400亿元,加上四大行的300亿元超额准备金,就成为四大行购买特别国债的资金来源。这样一来,该次特别国债发行对金融市场几乎不产生直接影响。

2007年的特别国债有13500亿元是定向发行的,向社会机构和个人发行的仅2000亿元。13500亿元,先由农行购买,再由中国人民银行回购,这部分特别国债实际上只是资产的转换。对金融市场有影响的是公开发行的2000亿元,但由于公开发行的金额很小,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极为有限。而2020年的10000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面向市场公开发行,这对金融市场肯定会造成影响,而由于中国人民银行通过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实际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与此同时,财政部也调整一般国债和地方债的发行节奏,为特别国债的发行让路。

特别国债利率的确定与国债利率类似,具体安排上还会考虑特定的体制背景。1998年特别国债的发行确定的年利率7.2%,按略高于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水平确定。四大行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因此,经国务院同意,每年底财政部付给四家银行特别国债利息,四家银行同时将特别国债利息收入等额上交中央财政。这样的安排,意味着发债不会增加国家财政的任何负担,且简化手续,四大行应计利息不确认收入,也不等额上交中央财政支出,在会计处理上只做备查登记。2004年,四大行要进行股份制改造,没有收益的特别国债,就等同于不良资产,提取呆账准备金,对股份制改造不利,因此,参照政策性再贷款利率水平,将年利率调整为2.25%,由中央本级预算支出负担相应的利息。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向社会发行,利率由国债承销团成员投标确定。2022年的特别国债为3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

历次特别国债发行,所筹措的资金都用于特定用途,支持经济改革和重大任务的完成,这与特别国债发行的财政金融协调到位有密切关系。特别国债特有的制度安排,对年度财政赤字没有影响,但特别国债的发行金额计入国债余额管理,因此,特别国债仍然需要遵循国债管理的基本规定,以防范可能的财政风险。

杨志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财经智库》《财贸经济》副主编)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