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项目联合复旦管院商业知识发展与传播中心、复旦MPAcc CFO50人+论坛,正式发布《2025中国财务人员AI应用现状蓝皮书》。
人工智能正重塑商业世界,而财务,作为企业的核心枢纽,正站在这场变革的最前沿。当机器能够以超越人类万倍的速度洞察毫厘、预见未来时,财务人的价值将锚定何处?在此背景下,来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安永研究院、上海中正信税务师事务所等的专家,共同组成了专项研究课题组通过“定量问卷+定性访谈”双轨制调研,绘制出国内首份聚焦财务人员AI应用生态的转型路线图。据悉,该报告历时半年调研,覆盖全国6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及20余位知名企业CFO,首次全景式揭示AI技术对中国财务从业者的深层影响。
报告显示,企业财务领域AI应用广泛普及,生成式AI工具备受关注。调查数据显示,84%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企业已在财务工作中应用AI工具,仅有16%的受访者反映企业尚未引入相关技术。在未应用AI工具的企业中,多数将原因归结为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合规性顾虑以及成本考量。从应用类型来看,企业目前采用的AI工具仍以发票识别、自动记账等基础财务自动化应用为主,在财务预测与战略决策等高阶领域的渗透仍相对有限。同时,随着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生成式AI工具正迅速融入企业财务实践,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调研发现,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使用AI工具的频率显著提高。
面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近67%的财务人员对其职业前景表示担忧,仅7.4%的受访者持完全乐观态度。为应对AI带来的变革,89.7%的受访者正积极学习AI工具使用技能,58.4%的受访者计划向管理或战略型岗位转型。同时,高达85.3%的受访者呼吁企业提供系统化的人机协作指南,71.6%的受访者希望获得面向未来的财务技能培训。
专家组预测,未来三到五年,AI与财务专业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化。AI应用将从“自动化”走向“智能化”;人机协同将成为财务组织的新范式:未来的财务团队将是人类专家与AI系统深度协作的共同体,人类的判断力、伦理观,以及战略思维将和AI的计算力与洞察力实现互补。核心能力要求将发生根本性重构:对财务人员而言,专业技能与数字素养必须双轨进化。除传统的财务知识外,数据解读、流程建模、提示工程及AI工具治理能力,将成为财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需积极响应这一能力结构的转变。
课题组组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新指出:“这份报告不仅记录技术变迁,更揭示了组织与个体协同进化的密码。人工智能不会取代财务专业,但会重新定义它。那些积极拥抱变化、主动驾驭技术,并持续进行能力增值的个人与组织,将在智能财务新纪元中赢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