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全球化” 推动贸易韧性增长 集装箱巨头中集集团破局增长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李定洋2025-08-28 18:44

尽管在关税变动、地缘政治等因素扰动下,今年来全球集装箱运输行业波动性加大,但是国际贸易总额保持增长,贸易格局迎来“再全球化”变革,同时,非洲、南美、南亚等新兴市场正在成为集装箱运输的关键增长节点。作为集装箱制造巨头,中集集团增长将得到长线支撑。

集装箱景气度攀升

外围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中集集团最新交出一份“抗周期性”增长答卷:2025年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60.9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2.78亿元,同比增长47.63%。

集装箱业务是集团“压舱石”,今年上半年保持良性增长:集装箱制造业务实现营收217.35亿元,实现净利润14.44亿元,同比上升13.2%,干货集装箱销量112.59万TEU,持续领跑行业;南美水果出口需求旺盛,冷箱市场需求显著攀升拉动下,冷藏箱销量9.2万TEU,同比增长翻倍。

同时,集装箱制造成本端也在优化,国内客户对集装箱标准干箱新箱的需求显著增长。据中钢协统计,今年上半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营业成本为28055亿元,同比下降6.83%;铁矿石、煤焦等原材料价格同比下降明显;其中,铁矿石价格在2025年一季度出现冲高后回落,二季度价格进一步下探。在成本优化背景下,中集集团造箱业务毛利率达到16.15%,同比增长3.95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中集集团物流运输业务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集团物流服务业务实现收入135.79亿元,已经跃居集团第二大收入来源;空港与物流装备、消防与救援设备同比增长近三成,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海洋工程等业务也营收保持增长。

尽管遭遇关税变动等影响,国内贸易仍稳步增长。

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9%。集装箱供应链景气指数也处于景气区间。2025年7月,弘景·集装箱供应链景气指数为176.61,较上月上升4.05点,新箱生产量有所增长,新箱价格略有上涨,集装箱供应链景气指数延续上升趋势。

中集集团高管在接受调研时指出,受中美关税缓和影响,船公司对集装箱订单需求增加,行业对需求表现乐观,目前业内订单都较为饱满。公司集装箱订单已排产至第三季度。对于集装箱制造行业的全年预测,前期预计全行业产量不低于300万TEU,但实际上上半年全行业产量已经达到320万TEU,整体第三季度订单排产也依旧较为正常。

“不确定性”支撑备箱需求释放

今年上半年,全球集装箱航运市场延续2024年状态,整体呈现震荡上升态势。通常集装箱需求与贸易发展紧密挂钩,而在地缘政治、极端事件等纷扰、全球集运输效率下降背景下,备箱需求长期存在。

联合国贸发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贸易总额将同比增长3000亿美元,其中2300亿美元为商品贸易增长贡献,商品贸易量同比增长约1%;主要受美国进口激增和欧盟出口增长的推动。据克拉克森预测,全球集装箱航运贸易量今年底将达到2.19亿TEU,同比增长2.5%。

虽然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冲击全球集运市场,但是红海绕航长期化、欧亚港口拥堵、航运碳减排监管加强等因素降低了集运运输效率,推动出口用标准干箱新箱需求维持增长。另外,为了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头部集装箱船船东订造新船的热情依旧,船队规模的持续扩充。

据克拉克森统计,今年上半年,法国达飞海运集团、中远海运集团、地中海航运公司下单新船数量分别达到24艘、14艘和10艘,在全球市场位居前三。

航运巨头马士基最新将2025年集装箱市场货运量增长预期上调至增长2%至4%;因红海航线中断预计持续全年,叠加上半年货运量强劲表现,公司也将全年息税前利润(EBIT)指引上调至20亿至35亿美元,修正了此前因需求不确定性产生的谨慎预期。

在国内市场中,依托集装箱标准化物流运输在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上的优势,叠加“一单制”、“一箱制”应用提速,国内多式联运在规模、枢纽布局、通道网络等方面成效显著。中集集团在多式联运积累深厚,业务覆盖海、陆、空、铁、河等多种运输方式所需的物流装备。今年上半年,中集集团持续深化与船公司的长期稳定合作,积极探索合资共赢模式,重点巩固和扩大东南亚场站布局,通过联动场站和船代业务,初步形成港口一站式服务能力。

国际贸易“再全球化”

地缘政治变革下,国际贸易格局迎来“再全球化”变革,从追求绝对效率的单一中心模式,转向以韧性、安全和多元化为导向,更加区域化与本地化的新模式。

高盛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约翰・沃尔德伦日前在《金融时报》刊文指出,全球化并未消逝,比较优势仍将在塑造贸易模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经过数十年的投资下大规模“脱钩”并不现实。但仅靠最低成本生产、准时制库存以及无缝衔接的直接供应链,已不足以支撑贸易关系。

同时,约翰・沃尔德伦表示,跨国公司此前专注于效率,如今将战略重心转向韧性和多样化。

地缘政治推动制造业迁移、供应链日趋多元化,近年贸易出现近岸外包、友岸外包趋势,导致支线航运网络密集提升。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统计预测,2022-2025年,友岸外包趋势仍高于2021年的平均水平,近几个季度贸易多样化呈逐步上升态势。

同时,非洲、南美、南亚等新兴市场正在成为集装箱运输的关键增长节点,新兴市场的TEU公里数稳步提升,对海运需求依赖度增强。联合国贸发组织预计,发达国家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贸易增长表现优于发展中经济体,而非洲地区逆势增长,出口增加5%,区域内贸易同比增长16%。

在此背景下,船公司提前布局这些新兴市场与新航线,抢占增量红利,也将从长期支撑集装箱市场需求。克拉克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集装箱船成交新船192.01万TEU,较2024年同期增长25.78%。另外,今年上半年,全球二手集装箱船交易市场较2024年底有所回暖,主要因素就包括部分船东开始重点布局亚洲近洋及新兴航线,带动了二手船市场热度上升。

责任编辑: 康殷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