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咨询:中国晶圆制造业应重点聚焦三个方向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王一鸣2025-07-06 14:57

7月3日-5日,2025第九届集微半导体大会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该次大会由半导体投资联盟、ICT知识产权发展联盟主办,爱集微承办,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协办,浦东科创集团、海望资本战略协作。

在7月4日同期举行的第三届集微半导体制造峰会上,集微咨询资深分析师王凌锋发表了主题演讲,深入剖析了中国大陆晶圆制造业的现状、挑战,并提出了突破内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

演讲中展示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拥有79座8英寸和12英寸晶圆厂(其中12英寸厂50座),截至2025年6月,月产能达591.6万片(8英寸等效),规划产能达986.5万片,占全球产能约20%。

对此,王凌锋总结了产能跃进背后的结构性特征:从产能结构看,当前8英寸月产能约148.1万片,12英寸月产能约197.1万片。按工艺划分,110nm及以上成熟制程产能占比约30%,28-90nm制程为主要构成部分,而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产能占比仅1.7%,工艺结构呈现“成熟制程为主、先进制程占比低”的特点。

具体来看,从2022年上半年至今,中国大陆扩产主力为12英寸产能,增幅达89%。与全球市场对比,中国大陆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20%左右(全球月产能超3300万片),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新增产能多集中于成熟制程领域,该领域竞争亦日趋激烈。

他同时指出,在逻辑晶圆代工部分,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和晶合集成跻身全球代工前10名,三家公司市占率合计约9.6%;在存储晶圆制造部分,长鑫存储排名全球DRAM营收第4,长江存储排名全球NAND闪存营收第6。

不过,王凌锋引用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中国大陆有望超过中国台湾成为全球最大代工中心,在此期间,硅基晶圆代工厂8英寸进入尾声,几乎没有扩产空间,12英寸工艺则逐年下探,越先进扩产动力越强,同时阻力也越大,因此中国大陆产能增速将逐渐放缓,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他强调,行业需从“追求产能规模”转向“提升市场占有率与价值创造能力”,通过技术升级和应用绑定实现“价值升维”。

观察台积电在过去十年ASP(平均晶圆售价)的变化可以发现,只有技术领先才能转化为定价权,对比中芯国际和华虹公司的ASP数据,拥有先进制程的中芯国际ASP仍有上升空间,而专注于成熟制程的华虹公司ASP已基本触底,未来可能缓降。因此,王凌锋认为单纯依靠扩增成熟产能的模式或已不可持续,未来扩产必须紧密围绕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将成熟工艺“做到极致”。

展望未来,如何在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之间找到平衡,解决构性矛盾,是半导体制造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王凌锋提出了差异化的破局思路。他分析称,稀缺的先进制程(≤14nm)具有战略资源属性,应聚焦于支撑AI基建(如CPU/GPU生产),服务于本土算力投资和自主可控的国家战略,其产能需由国家层面进行宏观调配。他同时提醒,过度集中可能导致创新路径单一化。

对于占据主体的成熟制程,破局关键在于“价值重构”与“场景化微创新”。他呼吁业界摒弃低效的“节点价格竞争”,转向追求“快、准、稳”地将每个成熟节点工艺“打磨到极致”,重建工艺门槛。他形象地提出“不求领先一代,但求极致一代”,通过提升良率和品质来挖掘价值。同时,他鼓励晶圆厂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在成熟节点上进行差异化创新,并以晶合集成与思特威联合开发、打破索尼三星垄断的55纳米CIS Stack工艺平台为例,说明在高压、射频/模拟、嵌入式存储等特殊工艺领域存在广阔的创新空间。

“这需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提升制造的附加值。”王凌锋谈到。

最后,王凌锋还在这份研究中认为,再全球化是制造业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中国制造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全球芯片价值链,拓展海外市场,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晶圆制造业的未来还在于根本性的思维转变和拥抱全球化机遇。”他阐述。

同时,他提出了关键的转型建议,即摒弃“节点价格竞争”,转向“工艺能力价值再发现”,强化与应用和需求的绑定,推动晶圆制造与终端产品共创共赢。

王凌锋总结了未来应重点聚焦三个方向:抓住AI发展带来的算力芯片创新牵引力;确保先进制程等战略资源在国家层面的安全可控配置;以及深化与国内外设计公司、IDM、设备材料供应商的全产业链协同合作。

责任编辑: 张一帆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