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就《天津市科技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行动方案》为构建同天津科技创新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
根据《行动方案》,天津拟从18个方面推出60项措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到2027年,天津市目标科创基金规模突破2000亿元,科创基金体系更加健全,“募投管退”全链条政策环境和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创业投资更加活跃。
其中,实施全周期股权投资提升行动颇具亮点。第一,加大金融资本引聚力度。(1)出台天津市支持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加大财政资金筹集力度,做强市级天使母基金,推动创业投资类基金与产业投资类基金形成良性互动和全生命周期的“种子+天使+创投接续发力,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产业+并购”股权投资体系。(2)加强与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国家级引导基金对接合作,加大对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3)积极争取国央企资金、资源在津布局,引聚国央企基金规模超过350亿元。支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开展股权投资试点业务,支持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建立常态化项目互动机制。(4)鼓励保险机构、资产管理机构、理财公司、信托公司等依法依规参与创业投资。(5)鼓励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机构发行公司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用于股权投资。
第二,营造创业投资浓厚氛围。支持各类创投基金投资天津市未上市科技型企业,投资满2年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每年最高可获500万元奖励,以营造创业投资氛围并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三,优化政府国资基金管理。发挥创业投资类政府投资基金的带动作用,市或者区单独一级财政出资比例上限可提高至70%,市、区两级财政合计出资比例上限可提高至80%,合理确定让利比例。
第四,拓宽基金多元退出渠道。
最新发布的天津私募基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天津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6028.65亿元,持续位居全国前列(第八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超六成资金精准投向智能科技、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赋能天津市十二条重点产业链。
作为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天津私募基金行业基础扎实。截至2024年底,辖区共有私募基金管理人330家,全国排名第13位;管理人平均管理规模约18亿元,排名全国第5位。
报告分析,天津私募基金行业生态呈现三大鲜明特征:一是政策创新与市场活力共振,自贸试验区跨境投融资试点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基金投资开辟新赛道;二是“产学研投”融合加速,天开高教科创园、滨海基金小镇、金创区等载体推动科技与资本高效对接;三是退出渠道多元化趋势显现。
天津的私募基金头部效应显著。截至2024年底,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数量13家,占比3.94%;1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的78家,占比23.64%;10亿元以下的239家,占比72.42%。从地域分布看,滨海新区在天津私募基金版图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私募基金管理人占比接近全市90%;管理基金数量1681只,占全市81.96%;管理规模5631.10亿元,占全市93.41%。
就在今年4月,天津建源海河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顺利取得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出具的备案函,标志着天津市首只AIC股权投资基金正式进入投资运营期,这也意味着“耐心资本”深入天津有了生动实践,也是天津市布局私募股权基金业务的重要里程碑。
据悉,该基金注册在河西区天开园片区,由建信投资子公司建投基金担任基金管理人,首期规模达10亿元。投资方向聚焦于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产业,旨在为天津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天津市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编:岳亚楠
校对:陶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