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杭州六小龙”的爆火让更多的目光关注杭州创新力,但杭州创新并非没有短板要补。
研发投入强度,即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从这一指标看,根据已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北京、深圳的研发投入强度遥遥领先,上海、苏州紧随其后,杭州虽然已超过3%,但仍与前几座城市有差距。今年,杭州将举全市之力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突破4%。
当前,超大特大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批,在科创方面,北京、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深圳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杭州、南京、沈阳、郑州是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其中,杭州还是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对杭州来说,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可以挖掘哪些创新要素?杭州将如何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进一步在科技创新上“补短板”?
北京、深圳领先
研发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科技创新投入的规模和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根据已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我国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北京、深圳研发投入强度遥遥领先,均超过6%,上海、苏州也超过4%,随后是杭州、南京、武汉、成都、广州均超过3%,重庆为2.45%。
一般而言,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就意味着达到了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通常被认为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2023年,北京R&D经费投入2947.1亿元,比上年增加103.7亿元,增长3.7%,R&D经费投入强度为6.73%,保持较高水平。从结构看,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46.6%、37.9%和12.4%。
2023年,深圳R&D经费投入2236.61亿元,增长18.9%,首次实现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其中,深圳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深圳2023年R&D经费投入强度为6.46%,也是首次突破6%,比上年提高0.65个百分点,连续9年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独特模式是“6个90%”的经验做法,也就是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职务发明专利、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集中在企业,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
杭州也在向深圳学习相关的科创经验。
根据2024年11月18日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在官网发布的消息,2024年11月14日,时任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胥伟华带队参加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开幕式,当天下午还带队赴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调研。该文章提到,“‘创新’是深圳发展之魂,是深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深圳充分发挥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的显著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值得杭州关注和学习。”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樊文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杭州在科创资源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首先是高端人才集聚的差距。尽管杭州拥有阿里巴巴、浙江大学等顶尖企业和高校,但在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其次是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杭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仍有提升空间。虽然杭州已建立了多个国家或地区级创新平台,但在核心算法、大模型等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突破上,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最后是产业生态的国际化程度。樊文静表示,杭州的产业生态虽然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相比而言,北京和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应用场景的多样性上更为突出。
杭州的创新优势和短板
近期,“杭州六小龙”的爆火让更多的目光关注杭州科创。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2019—2023年杭州全社会R&D投入情况发现,这五年来,杭州的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特别是2021年比上年同比增长15.2%,规模达到666.99亿元。
2023年,杭州R&D投入规模达到786.38亿元,仍低于北京(2947.1亿元)、深圳(2236.6亿元)、苏州(1055亿元)、广州(1042.99亿元)、成都(824.12亿元)等城市。
从主要执行部门R&D经费投入看,2019—2023年杭州的规上工业企业R&D支出占比反而呈下降趋势,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相关数据的占比却在提升。
杭州的创新紧迫感十分明显。2025年,杭州新春第一会上提出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举全市之力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突破4%。
不过,科创毕竟不是完全资本驱动的,这也是“杭州六小龙”引发关注的原因之一——在研发投入并非最强的杭州,跑出几个前沿领域的头部科创公司,并处在国际竞争前列,让人们重新思考创新的“关键配方”。
一个世纪以来,硅谷模式是最受关注的创新生态系统,有观点认为,“产学研”合作和空间结构是其科创萌发的土壤。
在介绍硅谷成功秘诀的《硅谷之谜》一书中,作者吴军剖析了气候说、斯坦福之说、风险投资说、政府扶持说、知识产权保护说等几种原因,最终归于硅谷宽容叛逆、多元文化、宽容失败、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特质,跳出过去工业时代对企业成功的思维方式。
硅谷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其孕育了很多伟大的公司,从最早的仙童、英特尔,到后来的谷歌和特斯拉。
硅谷无法完全复制,但其经验值得借鉴。
类比硅谷,在信息时代,因为几家科技公司而出名,杭州似乎也有萌生创新型区域的潜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城市的独特挑战还在于平衡好政府助推和市场自发的关系,培养风险容忍文化,避免让创新成为“唯GDP论”下的创新泡沫。
今年,杭州财政资金继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落实“三个15%”的科技财政政策,即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同时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相比于可遇不可求的原始创新,杭州政府更注重的是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品牌,让更多科技成果在杭交易、在杭转化、在杭应用。
根据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发布《2024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杭州以473.93指数值继续稳居榜首,高于第二位嘉兴199.07,遥遥领先。
今年,杭州特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也将进一步迭代升级,全面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全市推广“企业科技特派员”“科技工兵”,全力打通概念验证一中试平台—产业化全链条,实现技术交易额、新产品产值超9000亿元。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教授肖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杭州在打通转化渠道、产业与科研协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提供了有力支撑。
杭州构建了全链条转化体系,通过设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优化概念验证支持计划,建设环大学、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和成果转化基地,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再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杭州还构建了“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从高校和科研机构快速走向市场。
肖文提到,依托数字经济优势,杭州发布了全国首个针对成果转化的智能匹配大模型——“智者大模型”,该模型旨在解决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
肖文认为,杭州要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还需要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抓住前沿赛道风口。杭州计划到2025年将全市财政支出中15%以上用于科技创新,确保研发投入强度突破4%。这需要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分配机制,确保资金精准投向关键领域。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绿色能源等未来产业赛道,加快布局相关基础设施和研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