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吴文汐
从“努力建设”到“”加快建成”,2025年的湖北省,瞄准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和任务,按下了加速键。其间,13个地市州谁能在这一战略中担纲大任?各地市州发展的“成色”如何?
当前,湖北13个地市均发布了2024年经济“成绩单”,21世纪经济研究院观察发现,湖北各地市州经济增速全部高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
从经济规模来看,部分城市在过去一年里跨越了新的台阶,例如,宜昌和襄阳两座省域副中心城市,GDP规模首次迈上6000亿元,同时,襄阳持续十年的领先优势再度被宜昌夺回,“中部非省会第一城”易主。孝感和黄冈两地2024年GDP首次超越3000亿元。
工业成为了湖北各市经济提速的关键因素,13个地市中,除武汉外,其余城市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优于全国平均线,且呈现出主导产业支撑明显、新兴动能加速壮大的共性特征。
结合各地2024年的经济表现和2025年“新春第一会”释放的信号来看,湖北省域内以及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特征更加凸显。一方面,黄石、孝感等身处武汉都市圈内的城市,通过深度嵌入武汉重点产业链,共享资源外溢和承接产业配套,经济增速在全省领先。另一方面,湖北多地“新春第一会”围绕都市圈协同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而服务和融入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任务,成为省内各大城市共同奔赴的新目标。
13市经济增速超越平均线
从省内城市的排名来看,唯一的变化是宜昌时隔数年再次反超襄阳,重回湖北经济第二城。2024年,两地GDP差距不到90亿元。
事实上,作为湖北省的两座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中的“领头羊”,宜昌和襄阳两地GDP长期交替领先。梳理历年数据,襄阳在2014年时经济总量一举超越了宜昌,并将领先优势保持了十年,两地GDP差距曾一度拉开到360亿元以上。但在2023年时,宜昌赶超之势已经显现,两地经济差距缩小到87亿元左右。2024年,宜昌再度夺回优势,在经济增速以及规上工业、投资、消费等指标增速上均全面领先于襄阳。
如果对两地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进行深度复盘,产业转型是宜昌成功赶超的重要原因,也是襄阳目前仍面临的痛点。
宜昌和襄阳均是典型的工业城市,背靠三峡工程,化工产业是宜昌的根基;借势东风集团,汽车产业是襄阳的“基本盘”。在产业转型下,宜昌基于传统化工底蕴发展精细化工、绿色化工产业,同时延伸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引入宁德时代邦普等重大项目,2024年新能源材料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磷酸铁锂生产基地。
相较之下,襄阳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仍处在“阵痛期”,在2023年,襄阳汽车产量一度下降26.4%。2024年,襄阳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25.7%,但总产量仍不足10万辆,而在2024年初,襄阳曾提出过力争全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5万辆的目标。规模较大的传统汽车产业份额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新能源汽车取代,是襄阳目前面临的难题。
从经济增速来看,13个地市2024年GDP增速全面超越了全国5.0%的平均线,成为湖北省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其中,黄石、孝感两地经济增速领先,分别为7.1%、7.0%。
黄石、孝感两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表现突出,分别为12.6%、11.8%,位居13个地市第1、3位,这也是两座城市经济增速突围的制胜因素。
2024年逐月来看,黄石规上工业增加值始终保持在10%以上的较高增速。支柱产业在其中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两个行业产值累计几乎占据黄石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其中,黄石有色金属行业在2024年实现较快增长,增速为31.4%。同时,黄石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7%。
再看孝感,2024年,孝感规上工业增加值中增势最为突出的是光电子信息和纺织服装两大产业,增速分别为42.5%、12.6%。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观察发现,共处武汉都市圈,享受省会武汉资源外溢和承接产业配套,成为了两地工业提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两地光电子信息产业均收获较高增速,也与湖北省内以武汉为主导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有很大关系。黄石也曾提出,主动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深度嵌入武汉光电子产业链。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光电子信息产业上,2024年,黄石汽车制造产业产值也同比增长97.6%,而孝感今年提出将努力在“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中抢占更大份额。足以见得,依托武汉都市圈联动,周边城市重点产业也将乘势而起。
但不可否认,黄石、孝感两地产业结构仍偏传统,新旧动能转换仍需发力。从黄石来看,2024年,黄石工业投资同比增长0.8%,增速低于全省13.9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15.0%,增速低于全省25.2个百分点,这或将带来工业增长后劲不足的隐患。
从工业经济来看,荆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13个地市中仅次于黄石,同比增长12.4%。荆州工业的提速,与其持续“大手笔”投资有很大关系。近年来,荆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全省实现“三年三进位”,尤其在工业项目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方面表现突出。2024年落地投产了华鲁恒升、云图控股、玖龙纸业、仙鹤纸业等百亿级项目,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3.5%。目前,荆州智能装备、现代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占据了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八成的份额,从2024年的情况来看,四大产业延续了两位数的良好增势,尤其是现代化工和智能装备两个产业,分别实现了31.2%和15.5%的较高增速水平。
省会城市武汉是13个地市中唯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城市,同时,武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略低于全国平均线0.1个百分点,不过这主要受到房地产开发投资下行的影响,武汉工业投资仍保持较高增速运行,2024年同比增长15.1%,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2%。武汉工业运行中也体现出新动能显现的特征,2024年,武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省内各市主要产业的提速发展,也带动这一内陆省份加速填补外贸“短板”。
从数据上看,荆门2024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5%,其中锂电池年出口额同比大增120%,镍、钴等原材料同比增长15%;黄石2024年进出口总额增长26%,光电子信息产品拉动明显,印刷电路板出口增长33.2%,液晶监视器出口增长91.4%。此外,依托花湖机场,鄂州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0.0%,武汉、宜昌、荆州、黄冈等地进出口总额增速也在10%以上。借助主导产业的发展,湖北各地主要工业产品正在加速链接全球。
多地“新春第一会”提及都市圈、支点建设
2024年,湖北省13个地市中只有孝感、黄石、咸宁、鄂州4座城市达成了年初定下的预期增长目标。面向2025年,咸宁和荆门两地上调了今年的GDP增速目标,分别定为7%、7%以上。其余城市中,襄阳和荆州下调增速目标,更多的城市预期增长目标与2024年持平。
确定合理的预期增长目标需要经过多方面考量,各地对于增速目标的调整也反映出湖北各大城市注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留下更多的空间。
2025年也是各地冲刺“十四五”规划目标的收官之年,目前,湖北各地市均已召开了今年的“新春第一会”,各地会议主题中也释放出今年如何拼经济、谋发展的关键信号。
例如,武汉市“新春第一会”已连续四年定调科技创新,而今年的武汉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信号更加突出。会上,武汉市发布《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武汉将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点产业领域全球创新策源影响力持续提升,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作为一座科教资源富集的城市,武汉还缺少万亿级的产业集群,目前,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向9000亿元目标迈进。上述实施方案中也提出,到2027年武汉将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宜昌市“新春第一会”已连续两年聚焦新型工业化。2月6日,宜昌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大会提出,2025年,宜昌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总规模将冲刺4700亿元。四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中,磷化工、生物制造和数字产业等三大产业直指千亿规模。
而襄阳市“新春第一会”赋予了该市新的定位。2月6日举行的全市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大会上,襄阳重点强调了2025年在产业、招商、投资方面的部署。例如,襄阳提出,将依托产业招商,围绕重点产业链、行业龙头招大引强,深化拓展以引进新兴技术和培育新兴产业为目的的应用场景招商;推动骆驼低碳产业园、恒宝新能源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早完工、早投产,力争全年开工项目突破80个,总投资突破600亿元;助力高新区支柱产业和东风纳米、东风股份新能源汽车达产满产扩产,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商业化示范运营,努力塑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优势。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在湖北各市2025年“新春第一会”释放的信号中,区域协同的特质更加突出,而“支点建设”成为各地共同锚定的目标。
在武汉都市圈建设方面,2月8日举办的黄冈市“项目建设年”动员大会上提出,要坚定实施“依托都市圈、辐射大别山”战略,对内整合、对外开放,系统承接都市圈交通物流、科创产业、公共服务赋能和文旅消费需求,向东、向北形成梯度辐射,带动大别山毗邻地区发展,进一步放大武汉都市圈的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
2月6日,咸宁市围绕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和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大会提出,要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和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成势见效。要以提升能级为牵引,抬升发展标杆,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GDP达到2400亿元。
此外,在各地市“新春第一会”上,均就如何融入和助力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目标任务做出了部署。例如,十堰提出,准确把握服务支点建设的实践路径,拼出当标杆的实绩实效,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中国商用车之都、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武汉强调,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2025年,湖北各地市在锚定自身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共同肩负起“支点建设”的任务。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城市能级等差异,各大城市应在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城乡协调、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所分工和侧重,通过互补和协同共同支撑起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