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5.53亿吨,同比下降1.9%。
同时,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1月21日在北京发布的《202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成品油消费总量为3.9亿吨,同比下降1.7%。
202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及成品油消费量为何连续多年上行后出现下滑,目前我国石油石化市场情况如何,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国内原油进口量20年来首次下降
谈及202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下降,隆众资讯原油分析师李彦告诉记者,虽是20年以来的首次下跌(疫情年份除外),但2024年原油进口量仍高于过去5年的均值,较过去5年的均值上涨3.2%。
上海丽笙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田明辉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多因素共振的结果。其中,宏观经济方面,国内经济缓慢复苏与新能源的替代效应是进口量下降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汽油需求明显下降,房地产行业疲软也抑制了柴油等石油产品的消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石油总需求增长有限。
此外,李彦补充道,2024年国内炼厂的运营情况不佳也是导致我国原油进口量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介绍,国内进口原油基本只有下游炼厂加工这一个消费途径。2024年在部分地炼主力进口油种贴水涨势明显,且成品油价格尤其是柴油价格相对疲软的情况下,2024年主营单位和山东地炼的炼油利润理论均值分别为522元/吨和292元/吨,较上年同期分别下跌14%和64%。在盈利能力明显缩水的背景下,炼厂开工负荷也有所下降。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主营炼厂整体产能利用率和山东地炼产能利用率均值分别为76.34%和53.80%,分别较上年同期下跌1.57个百分点和8.12个百分点,且山东地炼产能利用率在2024年7月下旬跌至47.37%的年度最低点。可以看出,地方炼厂的开工负荷跌势更为显著,也成为抑制原油进口量增长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捷诚能源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闫建涛告诉记者,2024年混合芳烃、稀释沥青、轻质循环油和其他燃料油等混兑资源的总体进口量也开始下降。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及天津港口区域主要地炼的原料到货量下降。2024年总体进口原料到货量约1.09亿吨,较2023年下跌8.76%。“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炼厂整体需求下降是进口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李彦说。
我国石化行业进入变革重塑期
田明辉表示,更应注意我国成品油消费增速方向的变化。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所长王利宁认为,近两年,在成品油消费增速持续下降以及交通运输体系深刻变革的情况下,我国成品油消费的拐点已到来。
据他介绍,过去10年,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变,高铁里程大幅增长,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1.7万辆增至近1300万辆,LNG重卡年销量从5万辆增长到2023年的60多万辆,这些都对成品油消费形成了巨大冲击。
以汽油和柴油的消费变化为例,“十四五”期间,电动汽车进入全面市场化驱动阶段,汽油消费增速大幅放缓,王利宁预计2024年中国汽油消费量为1.58亿吨,与2023年相比下降约3%。与此同时,柴油作为生产资料,其消费增速在工业生产从高速增长期进入高质量发展期后趋于稳定,估计全年柴油消费量为1.92亿吨,同比下降4.8%。
考虑到我国炼油能力本身就存在过剩情况,王利宁认为,随着中国成品油消费达峰,中国炼油能力过剩问题日益严重,成品油行业的销售压力加剧。
不过,王利宁也提到,近年来,我国炼油主体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有更多一体化独立炼厂加入,民营炼化企业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原油配额也从2015年的5059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16038万吨,增长了52.6%。
目前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超过70%,而国内炼油能力严重过剩,成品油市场供大于求,不得不大量出口成品油。在闫建涛看来,这种来料加工的模式不可持续。
正因如此,2021年以来我国主管部门开始整治成品油市场秩序。在炼油市场整顿以及消费税和增值税征收的情况下,汽柴油调和资源量大幅下降,显著改善了国内成品油经营环境,使成品油市场更加规范。
对此,田明辉表示认同。据他介绍,“十四五”以来,成品油行业受产业结构调整及供给侧改革影响,新建产能规模趋向大型化、集中化,落后产能淘汰亦进一步加速。另外,随着更多油品原料纳入征税行列,市场竞争更加合理;贸易和终端环节也跟随政策持续推进。
未来五年,田明辉认为,我国炼油行业将进入一个更加注重经济效率和环境友好的阶段。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行业将逐步向“绿色、可持续、高效”的方向发展。
对此,闫建涛表示认同。在他看来,未来我国炼油行业的主体将更加多元化,非国营炼油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炼厂将进一步实现一体化、减油增化的战略布局。“炼厂装置的规模化、精细化将成为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同时,‘减油增化’将带来更高的利润,推动整个产业链升级。”闫建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