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风险缓释是与市场同频共振
来源:第一财经作者:一财评论员2024-12-17 09:36

风险资产的重构重组正进入有序调整阶段。

最近央行发布了最新金融数据,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800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1.09万亿元接近腰斩,11月社融增量为2.34万亿元,上年同期为2.46万亿元。

数据背后,是一场风险资产的重组重构之旅。金融系统加大对不良资产处置和地方债务化解方案确定后的快马加鞭,正在资产端与负债端开启。

11月份各省用于债务置换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共计发行约1.16万亿元,主要用于置换银行贷款、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高置换比例对11月银行信贷产生技术扰动。这在分部门的数据中得到佐证,1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2500亿元,同比少增5721亿元,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现了微改善。

如果说当前方兴未艾的地方化债,是一个系统性风险资产重组重构,那么当下各方正合力助推的企业并购重组,开启的都是积极主动的有序风险资产重组重构;再结合之前央行启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及央行开启国债公开市场买卖操作等,这场风险资产重组重构的风险缓释策略安排酝酿已久。

存量风险资产的重组重构,反映整个经济金融系统的激励约束结构、沟通机制、运营模式和损益分担机制等,正在面临系统性重整重塑,各大市场主体需辨识清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做好各自的风险缓释安排,既避免错过机会,又要防止冒进踏错经济社会运行节奏。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将在明年稳步落实。为此,如何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营造和腾挪出可施展空间,是有效贯彻落实明年经济工作的必要条件。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这不仅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还需克服如何有效修复政府、企业和居民三部门受损的资产负债表之难题,同时还需加大货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疏导和管控,畅通政策传导机制等。毕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日益加深的资产荒,及资产端不断袒露的高风险敞口等,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超常规政策的有效落地和市场绩效,任何一环出现疏漏,都将触动经济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阀门,这是严防系统性风险所不允许的。

为此,决策层做了积极有效的布局准备,这最突出地反映在央行提供了具有高度市场敏感适应性的流动性疏导解决方案。具体就是央行业已开始布局的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二级市场买卖国债等,为这场关系全局的风险资产重组重估的有序推进,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疏通方案。

当然,包括地方化债等在内的风险资产重组重构,主要还是对风险资产进行了跨期重新布局和调整,让风险后移。因此,当前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方,也需积极做好相应的风险缓释准备。这需要探索和营造有效消化吸收风险的风险缓释环境,可尝试从两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是投资者需基于自身风险可承载能力,匡定自身的风险偏好尺度,并根据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明确在不同风险场景下的最大可承受力,从而从个体层面做好风险不外溢。

二是监管部门应加速拓展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金融市场的风险吸收、消化和管控能力,提高市场对风险的载重容量,这就要求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市场交易自由限度等角度,为市场投资者提供更多可有效管理和对冲风险的工具,真正通过市场交易将风险转移到既有能力又有实力的市场主体之手。

要达到这种善果,护航方兴未艾的风险资产重组重构,还需营造有助于推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对话的风险缓释策略环境,有效引导政策与市场同频共振、合作博弈。这就要求决策系统在做宏观层面的风险缓释政策布局时,要预先搭建好与市场有效沟通的对话机制,以及市场能理解的信息语义系统、市场主体利益诉求能无障传导的沟通机制和风险损益补充机制等。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风险资产的重组重构是一项吐故纳新的重生之旅,将风险资产通过重组重构配置到能善用的市场主体之手,风险缓释就能真正长出新枝。因此,不纠缠于沉没成本的得失,让风险价格真正自由表达市场预期,一切向前看,一切为了新生,是当前经济社会的至善目标。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