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高温事件将增多!中国气象局最新预测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李苑2024-07-04 14:44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4日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预计7月我国中东部降水呈现“北多南少”分布,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此外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2~3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3.8个)偏少。

同日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在持续。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海洋热含量和海平面高度均创新高,南极海冰范围再创新低。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2023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退缩距离、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等监测指标均创下新高。

2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6月历史极值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受来自亚洲大陆腹地的干冷气团主导的冬季风和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海洋暖湿气团主导的夏季风交替控制,两者相交汇的区域就是主要雨带的位置。每年由春到夏,主雨带随着夏季风势力向北的发展而逐渐由南向北跃进,先后影响华南、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地区,秋季后雨带迅速南落和减弱。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章建成介绍,6月17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及广西、贵州等地持续强降雨天气,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400~600毫米,安徽黄山(1117毫米)、浙江杭州(921毫米)、广西桂林(940毫米)和柳州(932毫米)等地超过900毫米;2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6月历史极值。浙西北、皖东南、鄂东南、湘西北、桂北等地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3倍。

贾小龙预计,7月我国中东部降水呈现“北多南少”分布,吉林中部和东部、辽宁中部和东部、山东大部、河南中部和南部、江苏大部、安徽北部和中部、湖北、湖南西北部、重庆北部、贵州北部等地偏多二至五成。我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浙江南部、福建、台湾、江西南部、湖南东南部、广东中部和东部等地偏少二至五成。

今年盛夏预计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

北半球入夏以来高温热浪来势凶猛。6月9日至15日,我国出现今年首次区域高温天气过程,比常年偏早4天,此次首发高温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华北中南部、华东北部、华中大部、西北东部、四川盆地等地极端最高气温有35~40℃,河北南部、山东北部、河南中部等地超过40℃,其中河南温县最高达43.4℃。35℃及以上覆盖面积为177万平方公里,40℃及以上覆盖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有20个国家级气象站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此次高温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强。

“对于高温,目前的研判是今年盛夏,除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其中浙江南部、江西大部、湖南南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大部、云南西部、西藏、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偏高1~2℃,江南南部和华南出现阶段性高温可能性大。”贾小龙称。

章建成表示,预计盛夏,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台风数为6-8个,较常年同期(9.4个)偏少;登陆我国的台风为4个左右,接近常年同期(4.1个),影响台风强度偏强;路径以西北行为主,主要影响华南、华东沿海地区,可能有北上台风影响北方地区。

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增多趋势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气候系统多个层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长序列气候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显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强度更强、持续时间延长。

例如2022年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温干旱和2023年6月中下旬至7月华北地区的高温热浪,对农业生产、能源供应、人体健康等领域均造成显著影响。伴随气温升高,大气中持水量增加,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也有所增强。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发生破纪录的特大暴雨,如“21·7”河南极端暴雨过程、“23·7”华北极端暴雨过程等,强降水及其引发的城市内涝和山洪滑坡等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从极端事件的长期变化看,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7天;全国年累计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数每10年增加4.1%。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表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增多趋势,排放情景越高,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越多、强度越强、风险越大。未来30年,中国区域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将上升1.7~2.8℃,其中华东地区和新疆西部增幅最大;中国区域平均高温热浪天数将增加7~15天。尤其是在高排放情景下,目前5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事件到本世纪末将变为1~2年一遇。

“未来我国极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于总降水量,变率增大,降水更趋于极端化。未来30年,连续5天最大降水量在全国范围内呈现一致性的增加趋势,西北东部及黄淮流域,增加幅度将超过10%。”袁佳双说。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