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淡马锡”出手!投向AI
来源:中国基金报作者:赵心怡 叶诗婕2024-06-29 21:08

6月24日,被外界视为“港版淡马锡”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HKIC,下称港投公司)公布了战略合作伙伴——生命科学人工智能(AI)大模型公司百图生科(BioMap)。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港投公司两周内公布的第二家合作伙伴。6月中旬,港投公司成立后首次举办公开活动,便宣布与港产“独角兽”思谋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每投1港元,至少吸引到多1倍市场资金”,港投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说。她相信,港投公司牵头投资可撬动更多市场资金投入,且过往经验表明,这些资金很多来自海外机构投资者、企业和产业,相信有助优质长线资金汇聚香港。

对于香港这两年致力于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并“All in AI”的情况,某人工智能领域人士向记者表示,虽然香港当前在AI领域声量不大,也存在一些“算力焦虑”,但政策、资本、人才、技术的支持补充速度很快,香港有望在未来构建AI科技产业新高地。

港版“淡马锡”全力押注AI

锁定三大投资主题

近年来,借人工智能(AI)掀起的新一轮科研创新与技术变革之风,作为世界领先的创新科技枢纽的香港,亦在创科发展上持续发力。

2022年,香港特区政府制定《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从顶层设计、发展路径到战略规划,为香港创科发展列明方向和道路。同年,特区政府提出成立港投公司,统一管理“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策略性创科基金”和“共同投资基金”,起始资本为620亿港元。

陈家齐透露,港投公司密集、大规模的铺垫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并建立了内部的独家优质项目库和伙伴名单,目前诸多项目进入深度磋商阶段。她预期未来将有更多项目落地,合作伙伴也将继续增加。

陈家齐介绍称,港投公司的三大投资主题分别是硬科技、生命科技和新能源科技。其中硬科技领域,包括AI、数据科学、半导体,以及近年高科技行业追求应用的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技术。

谈及对百图生科的投资,陈家齐称,主要看中其技术、团队及发展潜力,同时港投公司也要求被投公司持续贡献香港创科发展和构建产业生态圈。按照战略合作协议,百图生科将在香港设立首个国际创新中心(BioMap InnoHub),该中心第一个落地项目为“生物计算创新加速计划”(BioMap BioX),预计未来5年支持超过50个前沿生命科学早期研发项目。

此外,百图生科每年会在香港举办国际生物计算会议、优先培育香港生物计算人才,以及优先考虑香港作为上市地。

百图生科由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和前百度风投总裁刘维共同创立。刘维表示,香港拥有优秀的学术环境,尤其在AI、生命科学甚至生物计算领域,加上香港的制度优势,例如对数据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将有利公司业务发展。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港投公司与百图生物签署仪式致词中表示,AI与生命科学的结合正开辟生物计算的新前沿。香港在这两个领域均有稳固基础,应加快生物计算的发展,以抢占“先行者优势”。他又说,香港拥有完整的集资链,从私募创投基金生态圈,到具备深度和广度的上市平台,欢迎百图生科等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利用香港的世界级集资平台成长及壮大。

上市制度改革推动香港创科发展

香港近年来锐意进取,通过上市制度改革,推动创新科技发展。

港交所推进的上市制度改革,除“同股不同权”(即“第8A章”)外,还引入了“18A”、“18B”及“18C”章,其中“18A”及“18C”是针对未盈利生科公司及特专科技公司。

今年6月,“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也是首家通过第18C章特专科技规则的上市公司。上市首日,晶泰科技涨近10%,总市值达到198亿港元。专注智能驾驶芯片赛道的黑芝麻智能也按照第18C章指引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并于6月12日通过了上市聆讯。

港交所资料显示,以2018年引入“同股不同权”的“第8A章”上市制度改革以来,截至今年6月中旬,港交所已有逾300家新经济公司成功上市,IPO融资金额超过9449亿港元,占其间港股IPO融资总额逾65.1%。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在晶泰科技上市时提到:“香港未来的创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鼓励创投融资,所以下一步特区政府会进一步加大‘政产学研投’的高效合作,帮助更多的企业在香港做大做强。”

香港上市制度改革塑造了其资本市场的新经济生态。例如,根据港交所资料,自“18A”上市新规生效以来,来港医疗健康IPO的公司有127家,总募资超过2768亿港元,香港已成为亚洲最大及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

市场期待,此次晶泰科技作为首只特专科技新股上市,能带动香港“硬科技股”上市热潮,令包含五大类创新科技范畴的特专科技板块,如同生物科技板块一样异军突起,更加强化香港作为全球创新科技融资中心的形象。

事实上,已有多家“硬科技”巨头在港布局:宁德时代宣布在香港设立国际研发中心;神州控股联合英伟达打造的香港特区政府大模型智算中心项目一期成功实现交付;华为云宣布,计划未来三年内培养超100家香港AI创新企业。

不过,香港在AI等“硬科技”的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一位AI巨头的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首先,香港本地算力和数据不足,目前香港本土AI企业很大一部分在使用内地的超算中心,还有一些使用海外的超算中心;其次,技术人才招聘难,虽然香港拥有国际化的背景和教育资源,但生活成本高昂、现阶段科研成果向实际产业转化率低等问题依然是阻碍人才落地香港的重要因素;最后,科研和产业的转化机制仍待完善。

但他也指出,按照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香港在政策、人才引进、机制完善等方面动作十分迅速,相信未来一定能补足短板。

编辑:舰长

审核:木鱼


责任编辑: 阙福生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