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市场,突变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孙忠2024-06-25 08:57

可转债市场的风险释放仍在持续。尽管多家公司发布了提振市场信心的方案,但并未扭转整个市场的弱势。24日,跌破面值的可转债家数逼近百家。

数据显示,24日东财可转债等权重指数下跌2.17%,创近三个月最大日跌幅。

市场正在静待转机。多位机构人士表示,目前市场仍处于负向反馈阶段,跌幅超出以往。但与此同时,机会也正在酝酿,需要投资者冷静面对。

“破面”近百家 创年内新高

近期的可转债市场,有不少发行人发布了利好公告,但市场整体弱势并未得到扭转。

山鹰国际在周一发布公告称,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内在价值的认可,为切实保护可转债投资人和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维护可转债市场价值,稳定市场预期,公司控股股东泰盛实业拟以不高于每张面值的价格购买公司在二级市场流通的山鹰转债持有至到期,预计使用资金总额不低于2亿元。

受此影响,山鹰国际24日早盘一度封于涨停,其发行的山鹰转债和鹰19转债涨幅均一度超过10%。

不过,部分公司的利好并未形成聚集效应,提振整个市场。在退市阴影下,不少此前领跌品种继续下行,并带动整个市场加速下行。

数据显示,24日东财可转债等权重指数下跌2.17%,创近三个月最大单日跌幅。其中,广汇转债和岭南转债大跌20%。

整个可转债市场跌破面值的品种持续攀升。截至24日收盘,共有97只可转债跌破了100元面值,其中12只可转债跌破70元大关。

不少投资者向记者反馈,此番可转债市场调整幅度较大,不仅对于传统可转债投资者呈现出较强的杀伤力,不少机构也难以幸免。

从24日收盘数据看,面对连续大幅下行,部分机构难承其重,有机构席位选择抛售广汇转债。24日,广汇转债成交共3.45亿元,一机构席位累计卖出1032万元。21日交易数据显示,亦有一家机构席位减持了1581万元。而从去年末披露的数据看,共有10只基金和资产管理产品持有广汇转债770万张,占发行比例的22.86%。

岭南转债的持有机构损失也很大。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岭南转债前十大持有人持有份额占发行比例的26%,其中公募基金占比大半。

市场等待转机

“近期市场跌幅比较惨烈,‘破面’家数升至历史高位,需要冷静看待本轮可转债的调整。”一位公募基金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可转债市场每隔数年就会有一轮大幅调整,但今年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从表现看,微盘股的大幅回调与1元面值退市规则为市场所关注,可转债市场出现了典型的持续下行态势,不少公司股价出现了加速奔向1元的磁吸现象。

但过激的回调亦会引发快速修复。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市场已经开始寻觅超跌机会。

兴业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左大勇表示,近期低价转债遭受急跌的压力,而这种急跌速度应该是较为少见的。归因来看,小微盘调整、信用评级下调的担忧、回售压力的担忧、正股退市风险的担忧、资金踩踏的担忧等多种因素造成了部分资金的无差别抛售低价转债的现象。值得关注的是,另一方面,如果观察并未有信用风险的一些底仓品种,例如银行、券商品种,本轮均未有出现太多调整的抛压,因此低价转债的调整更偏向于结构性。

“在这个阶段,低价可转债目前的价格偏离程度是很夸张的,并且出现一大批被‘错杀’的品种。”左大勇认为。

中金公司固收分析师杨冰的观点更加乐观。中金公司认为,近期多数突发调整的个券,或并不存在较大的退市、兑付风险,有的甚至可以认为风险很低。当前矛盾是左侧资金的稀缺,即问题更多在于交易层面。

亦有机构认为,排除瑕疵标的后,可转债市场仍有较高胜率。

西南证券分析师杨杰峰在报告中表示,近期低价可转债连续下行,主要原因为部分低价可转债发行人的偿付能力已经受到质疑。尽管其价格已经足够低廉,但由于转股溢价率仍较高以及正股可能本身已经面临退市压力,难以通过转股退出,“进可攻”“退可守”恐均落空。当前来看,在较长的时间维度内、对于存在瑕疵标的进行充分剔除之后、选取足够数量低价可转债构建组合,可能仍有相对较高的胜率。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