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要表态!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券商中国 贺觉渊2024-06-19 15:30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阐述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立场及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潘功胜在演讲中指出,中国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框架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潘功胜透露,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央行也在研究中国未来货币政策框架。具体包括:

第一,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

第二,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

第三,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

第四,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基本原则。

第五,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透明度提高后,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都会增强,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动向,会自发形成稳定预期。

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

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高位降温,但仍有较强的粘性。潘功胜表示,不同于海外央行总体保持高利率、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中国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

在货币政策的总量上,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金融市场利率下行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货币信贷的结构上,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的金融支持。推出房地产支持政策组合,包括降低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取消个人房贷利率下限、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并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用市场化方式加快推动存量商品房去库存。

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着力规范市场行为,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展望未来,潘功胜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货币政策调控注重把握三方面关系

潘功胜指出,我国货币政策在调控中将注重把握和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与外部三方面的关系。

一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灵活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同时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

二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机构自身健康性的关系,坚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主要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进行调控,兼顾其他经济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外溢影响。

在业内专家看来,央行权衡长短期目标的最主要体现是坚持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长短期目标的协调还是会反映到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等政策目标中。

央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强调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是综合考虑稳增长与防风险后的抉择。以往的货币政策操作充分展现了央行这种平衡的艺术。总量上努力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合理水平,同时又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价格上引导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同时也要实现银行自身稳健经营;结构上引导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同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由银行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并自担风险。

央行统筹内部与外部均衡,货币政策首先立足国内发展。在政策周期错位下,我国货币政策顶住了外部政策收紧压力,降准降息创造宽松环境,支持扩大了国内有效需求。

金融数据“挤水分”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今年以来,央行会同国家统计局优化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由之前主要基于存贷款增速的推算法改成了收入法。潘功胜指出,此举“更真实地反映金融业增加值水平,弱化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冲时点’行为。”

“我们也注意到,经过几十年的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一些金融机构仍然有着很强的‘规模情结’,并且以内卷、非理性竞争的方式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是不应该的。”潘功胜表示,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央行加强规范,包括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

潘功胜强调,短期内,这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而是更加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利于均衡信贷增长节奏,缓解资源配置扭曲,减少资金空转套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近期,金融总量数据受“挤水分”、理财分流等多重因素影响阶段性下行,可能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进入转型时刻,要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

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

潘功胜表示,央行将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是法律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最终目标,货币政策需要关注和调控一些中间变量,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大多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而我国采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的办法。

“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潘功胜称,应该看到,很多存量贷款效率不高,盘活低效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本质上是相同的。

从货币供应量的统计看,也需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统计口径是在30年前确立的,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从货币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

潘功胜还指出,未来还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

考虑以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

潘功胜表示,央行将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央行政策利率的品种还比较多,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利率关系也比较复杂。“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

同时,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

调控短端利率时,中央银行通常还会用利率走廊工具作为辅助,把货币市场利率“框”在一定的区间。目前,我国的利率走廊已初步成形,上廊是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下廊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总体上宽度是比较大的。潘功胜指出,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定价的作用,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

从近段时间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看,市场利率已经能够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波动区间明显收窄。潘功胜称,如果未来考虑更大程度发挥利率调控作用,需要也有条件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让市场心里更托底。除了刚才谈到的需要明确主要政策利率以外,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

央行开展国债操作将“有买也有卖”

潘功胜表示,央行逐步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潘功胜指出,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给中央银行带来新的挑战。美国硅谷银行的风险事件启示我们,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角度观察、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潘功胜此次讲话进一步明确,央行未来推出的国债操作将既有买也有卖,并同步以硅谷银行案例的形式进行了债券市场风险提示,再度表达出央行对长债收益率的高度关切,强调要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市场专家认为,作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强协调的重要体现,顺利推动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同步研究优化国债的发行节奏、期限结构和托管制度,总的看整个过程将渐进式稳妥推进。

坚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进有退”

潘功胜表示,央行将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是总量工具,但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很多矛盾和挑战是结构性的,结构调不好,总量调控也很难有效发挥作用。从全球范围看,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央行都针对特定领域、特定主体、特定目的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潘功胜表示,央行一直在探索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比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基本原则,定位于常规总量工具的有益补充,通过内嵌激励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并注重防范道德风险。

潘功胜表示,未来,我们将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继续坚持用好和丰富这些经验,完善相关制度框架,合理把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已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工具及时退出。

近年来,央行聚焦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推出和实施了一系列结构性工具,带动优化了信贷结构。部分工具在顺利实现目标后,已稳妥有序退出,为市场化资金衔接进入创造了条件。

央行在此前也多次强调,结构性工具并非由央行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而是由金融机构与经营主体自主平等协商确定贷款投放,激发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未来结构性工具还将与金融五篇大文章有效衔接,更好地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亟需领域。

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

潘功胜表示,央行将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

潘功胜指出,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央行能够把政策考虑和未来展望,及时与市场和公众进行比较透明、清晰的沟通。透明度提高后,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都会增强,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动向,会自发形成稳定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货币政策调控就会事半功倍。

市场人士普遍反映,央行近段时期的预期引导工作也是围绕这一思路开展的,政策透明度和可理解性明显提升。央行的新闻发布会口径、接受媒体采访的问答等解读政策及意图很透彻。今年5月央行一次性推出多项房地产支持举措,力度很大,央行和媒体、专家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多,用了更多贴近公众的语言,多角度把政策讲透,市场上对房地产政策底的共识进一步增强。

机构和专家表示,随着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取向、意图的理解更加充分,企业和居民在政策落地前,完全可能先优化预期、主动调整决策,政策时滞会减小,效果会更快体现。

校对:彭其华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