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零担市场的新风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APP2023-11-08 09:07

随着双十一临近,零担市场正步入旺季。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1-7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8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7%。而零担物流在推动工业生产、商贸流通、拉动内需上的作用尤其显现。据艾媒咨询测算,2022年,中国零担运输市场1.74万亿元,行业进入加速整合期。

另一头,这个万亿市场,正在迎来新的机遇期。 

新引擎

按照运输货物的重量划分,公路货运可以分为快递、零担和整车运输三种形式。

其中,零担运输介于快递和整车运输之间,是当客户需要运送的货物不足一车时,承运企业 将运往同一地方多家客户的货物通过配载手段,使之达到一车的基本运载能力,然后 采用自有或外包车辆,运送至目的地并进行分发,主要覆盖 30-3000 公斤的货物; 其中:30-500 公斤的货物运输为小票零担,500-3000 公斤为大票零担。 据智研咨询、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2022年中国零担市场规模 1.74 万亿,同比增长 1.16%。

而这一市场,正在迎来变化。

受经济波动影响,零担市场规模增速正在下行。据运联智库测算,预计2023年零担市场整体货量同比2022年将会下滑 5%~8%。

但从细分市场看,则充满可能。由于快运网络能够满足全国性、端到端及综合服务的终端客户持续增加的需求,据安能物流招股书,其在零担行业的渗透率从2015年的2.9%逐步提升2020年的 6.1%;假设维持渗透率水平,2022年快运市场规模约1061 亿元。

另基于快运网络业务模式相较于专线及区域货运运营商模式而言运营效率更高,艾瑞咨询预计于2020-2025年及2025-2030年期间,快运网络市场规模的增速将继续领先于整个中国零担市场。

背后有着多重推力。一方面,B2B供应链升级催生综合、及时的零担服务需求,驱动整车运输零担化。随着电商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传统供应链的结构与环节逐步改变。

 

具体来看,分销渠道正在走向扁平化。传统零售链条中,货物需经过生产商、分销商与经销商层层递进的集中移动,最终到达线下店铺进行销售;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品牌采用线上及线下全渠道销售,分销渠道逐步扁平化,而零担可以满足其快速周转流通及向全国各地提供综合运输服务的需求。

同时,生产端正向柔性制造转型。电商与新零售的模式下,传统制造业逐步发展为更柔性化且及时的生产模式,即 C2M 模式,此模式下呈现出 SKU 丰富化、生产小批量化、 制造周期短及高频次货运等特点。 基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端和分销渠道端的变化,B2B 中强计划性的大批量货运逐步被实时、 小批量、高频次货运所取代,整车运输零担化趋势明显。2015-2020 年零担与整车市场规模复合增速分别为5.57%、0.60%。

另一方面,大件电商渗透率提升推动大件包裹市场。电商起步阶段主要依靠价值低、货物体积小的商品,而随着电商的成熟和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家电、家具、建材等价值高、体积大、非标准化外形的商品迎来了发展机遇。

据中国电子报,2022年,国内家电行业线上渠道销售额占比达 58.2%, 相较2014年提高 47.2%。相比传统电商小件,大件快递货物重量体积大、货品价值高、无法放入快递柜等特点使得发货方及收货方对收派服务、货物破损率及时效稳定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相比快递一般运送10公斤以内的快件,零担服务更能满足B2C 大件电商产品门到门配送的需求。

由此,大件电商渗透率的逐步提升或成为快运企业的又一增长引擎。 

新战争

在经济增速放缓与制造业升级大背景之下,高端运输需求快速增长。

如此背景,让市场逐渐从单维度的货量竞争迈向多维度的质量竞争。 此外,快运赛道的定价能力开始修复。2021年以来,部分企业价格跌幅收窄,多数的头部快运企业价格迎来正增长。

这让有质量的竞争成为主流。目前,我国直营快运企业中,顺丰与京东形成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

2015年,顺丰布局快运业务,以低于同行的价格切入、抢占中高端市场,直营快运企业利润空间迅速压缩, 尾部企业开始出清。京东从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历经十年的孵化和积淀,至2017 年面对外开放;2020年与跨越速运达成战略合作,2022年京东物流出资 89.76 亿元收购德邦股份66.5%股权。至此,京东系快运企业包含京东物流、跨越速运以及德邦股份,2022 年三网收入合计303.7亿元。作为对比,2021 年天地华宇收入为13亿元,与头部两家的规模差距较大。

具体而言,跨越速运与顺丰的战争成为看点。运联智库8月颁布的2023中国零担排行榜显示,零担30强企业2022年相比2021年实现微增,合计收入1198.7亿元,前十强企业收入实现1026.4亿元,占30强企业总收入的85.6%,其中,顺丰快运位居第一,成立16周年的跨越速运以139.7亿元的零担收入蝉联榜单第二名,营收增速逆势增长至23.6%,领跑三甲。

跨越速运逆势狂奔背后是,市场需求转向“限时速运”。该公司创建于2007年。考虑到C端业务零散,不确定性大,在创业初期就选择了“B2B”的业务模式,聚焦企业客户,和同行形成差异化竞争,并把公司设立在机场附近,扩展空运,追求时效。跨越速运于2008年率先推出三大时效产品:当天达、次日达、隔日达服务,开创了物流行业“国内限时”的先河,逐步形成自己的行业壁垒。     2009年,跨越速运开通四地夜航包机服务,成为行业首家“夜发晨至的时效物流企业”。2017年,跨越速运基于其“珠三角—长三角”夜航包机的优势,将国内跨省速运服务从“跨省8小时”提速到“跨省6小时”。2020年,跨越速运开通“无锡—天津—深圳”全货机航线,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与京津冀中国三大“经济高地”的空中串联,周边近400个城市流向“夜发晨至”的速运时效得到巩固。作为对比,2022年3 月,顺丰宣布旗下大件产品服务全新升级,其中包括顺丰卡航、航空大件。

目前,跨越速运以旗下19架全货机为核心构建的航空物流网络,已实现全国90%以上的网络区域覆盖,抢占了华南地区70%的腹舱资源,华南、华东及华北近400城市“夜发晨至”的快递时效成为标配,日均航空货量近2000吨。

事实上,跨越速运全国性高时效网络,针对前文中提到的柔性供应链亦具备优势,且该公司还在不断迭代运营模式。为契合生产端柔性制造转型的趋势,跨越速运以B2B高时效高质量的运输为核心,在营运模式上,从以前的聚焦于点一一不断精益一票货的成功,逐步拓展到面一一着眼于项目,为客户提供打包的客制化解决方案。同时在服务上,提供更贴近生产供应链端的“24小时昼夜取派”和“客户经理1对1管家式服务”等特色服务,从而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打通和重组各项优势产品、服务模块,为客户打造更柔性、更高效、更贴合企业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另一头,京东物流与跨越速运达成战略合作后,跨越速运仍保持自身品牌、财务、人事和企业运营等方面的完整独立性,并将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深化与京东在供应链业务和数字化战略上的对接与合作。

2023年上半年,京东物流实现盈利,含快递、快运等其他客户收入同比增长89.2%,达389亿元,同时外部客户收入539亿元,已连续4个季度占比约七成。反映出与跨越速运、德邦等业务融合后收效显著。

此外,科技赋能物流是跨越速运另一大优势。例如,该公司独立打造的“铸剑系统”,可以完成从下单后全流程的自动化调度和管控,节约了90%的调度人力成本和20%场地资源,被释放的资源可再承接30%以上的货量运营能力。

总体来说,以上种种变化,都预示着万亿零担市正走向可持续的新风向。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