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更开放的汽车工业,将为中国汽车的下一步发展带来更多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更多机遇,在这之中生长起来的中国汽车企业,才有真资格获得国际参赛权。”
访谈主持:证券时报社长兼总编辑 何伟
访谈嘉宾: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李书福
何伟:很高兴与书福董事长再次相会。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各行各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涌现了一批包括吉利集团在内的优秀企业。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现在,人们说起中国汽车产业,必言及吉利,无论是在市场规模方面,还是在品牌向上方面,吉利的行动令人刮目,成就了“吉利速度”“吉利现象”。作为创始人、领军者,你对现在的吉利满意吗?你怎样评价30多年来吉利所取得的成绩?
李书福: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浪潮经历了数次大的飞跃。吉利白手起家,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发展道路。吉利的汽车梦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并实现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也是中国民营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过程,在产业和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创造、反省、革新这一历程的缩影。
吉利集团在32年的发展历程中受益于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持续发展。作为制造企业,吉利从设计研发、建厂、生产、销售、国际国内市场发展,方方面面感受到政策支持对于自主品牌的重要性。吉利在1997年进入汽车领域,当时中国汽车市场每年才几十万辆,私家车市场刚刚起步,还没有民营企业造车的先例,也很难取得造车资质。2001年11月,我们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我们经历了坎坷起伏,但在自主研发、生产销售、战略转型和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专注实业、修炼内功、一步一个脚印。吉利控股集团经历32年蓬勃发展,已连续7年位列世界500强。吉利能走到今天,我们无比感恩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感恩政府逐渐开放汽车产业、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汽车产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
吉利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创业,大胆实践,不断转型升级的成长史,就是不断为用户带来获得感的奋斗史。吉利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带动、培养了大量上下游产业价值链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同步研发能力,影响与推动了成千上万个实体企业坚定地持续投入,顽强地生存与发展。
我们的征程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吉利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专注实体经济的发展,坚持全球化的发展道路,持续为用户带来获得感,回报各界关心、推动社会进步。
何伟:作为一位杰出的民营企业家,你近期在公开演讲中所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说,“我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是开放的全球主义者。我支持全球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我支持中国汽车工业更加开放,鼓励中国汽车更好地走向世界。”当然,这并不是你第一次表达类似的想法。在过去的很多年,每当汽车行业内就“是否进一步开放”产生争论的时候,你始终坚定地站在开放的一边。我想知道为什么?你不怕所谓的“狼来了”吗?
李书福:首先,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是民营经济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土壤。吉利是市场开放的直接受益者,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开放民营资本进入汽车领域,就没有吉利的今天。吉利将一直支持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
第二,吉利更是全球化的直接受益者。吉利自踏入汽车制造业起,就深深懂得,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一个自主的、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汽车制造业责无旁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市场不能解决汽车工业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超越国界考虑问题,更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吉利控股集团始终坚持以全球化的视角发展,满足不断提升并且多样化的消费者需求。
2010年,我们从福特汽车手中收购了沃尔沃汽车。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互相支持帮助、资源互补,在集团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全球协同效应,这对于吉利控股集团今天取得的成绩至关重要。通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从当初单一产品贸易“走出去”的思维转变为产品、技术、人才、标准与资本共同输出的产业战略布局。2017年,我们入股马来西亚宝腾汽车,并全面负责运营管理,也成为英国路特斯跑车的控股股东,我们要帮助这两个品牌重现往日生机。吉利正以稳健的脚步,布局全球,并参与全球竞争,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吉利形象。
汽车关税下降、合资股比调整等政策,意味着我们将迎来更开放的汽车工业。这让我感到兴奋。我是一个坚定的市场派,我完全鼓励与支持公平竞争,坚决反对特权与贸易保护主义。一个更开放的汽车工业,将为中国汽车的下一步发展带来更多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更多机遇,在这之中生长起来的中国汽车企业,才有真资格获得国际参赛权。
何伟:你认为,过去40年的“开放”带给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有哪些?当前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的复杂多变,给汽车行业增添哪些变数?
李书福:经历改革开放4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翻天覆地,从老百姓买不起汽车,到如今很多家庭已经拥有第二辆私家车;从民营企业不能造车,到如今包括吉利在内的民营汽车企业年销量突破百万辆;中国汽车产业在坎坷中发展并逐渐壮大。从销量来看,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新车市场;到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九年蝉联全球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车企在中国市场交出的答卷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单个企业乃至整个汽车工业的未来。
除了销量上的爆炸性增长,中国汽车产业还有以下两点显著提升:
一是中国车企加快参与国际化进程与研发竞争。在“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和指引下,中国车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成熟,逐渐从以资金换技术,升级到向外输出技术和管理。在研发方面,包括吉利在内的中国车企均已经在海外设立研发、设计中心。目前,吉利完成了全球五大研发中心和五大造型中心的布局,研发设计人员超两万人。海外研发中心的设立吸引了全球人才资源,有益于整合全球资源,提升中国汽车品牌的自身实力以及整体形象。
二是中国品牌逐渐向高端化布局。当下,中国品牌整体都在积极向高端领域布局,自主高端品牌纷至沓来,形成了中国品牌高端化的新阵营。这反映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主力对汽车不断进化的需求,以及自主品牌越来越强的综合实力。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与发展证明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汽车行业的新风貌、新变化再次证明了改革开放创新探索的时代必要性;证明了竞争、合作、团结友善、包容发展的成长规律性;证明了正气向上,心态积极的成功必然性。
“为了主动抓住机遇,我们必须刷新思维方式,与朋友和伙伴联合,通过协同与分享来占领技术制高点。”
何伟:8年前,吉利以一场“蛇吞象”的好戏,收购了沃尔沃。今年,吉利又通过收购9.69%股份,成为戴姆勒公司最大股东。大家都很好奇,吉利是怎么做到的?这些年从沃尔沃那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入股戴姆勒,又有怎样的深远打算?从战略角度,戴姆勒与吉利、沃尔沃三者将产生怎样的协同效应?
李书福:2010年,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汽车,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多年来,吉利与沃尔沃形成了良好的全球协同效应。例如,在技术方面,沃尔沃的协同效应为吉利汽车的技术创新注入全球化的视野和标准。2013年,吉利欧洲研发中心(CEVT)成立,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联合开发基础模块化架构CMA,在全球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双方的协同还诞生了一个新品牌——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合资成立的领克,这是欧洲技术、欧洲设计、全球制造、全球销售的高端汽车品牌,代表中国制造融入全球价值链,迈向中高端。
21世纪的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创新机遇,也面临来自于非汽车行业公司的挑战,各个汽车企业单打独斗很难赢得这场战争。为了主动抓住机遇,我们必须刷新思维方式,与朋友和伙伴联合,通过协同与分享来占领技术制高点。对戴姆勒的投资正是出于这种战略思考。2018年10月,戴姆勒出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与吉利控股集团管理的吉利集团(新业务)有限公司宣布,双方将在华组建合资公司,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该合资公司计划在中国的部分城市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使用高端车型将包括但不限于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初期车型包括梅赛德斯-奔驰S级车、E级车、V级豪华多功能车以及梅赛德斯-迈巴赫轿车,未来也将使用吉利集团旗下高端纯电动车型。
何伟:这是否意味着,移动出行服务商将是未来车企的转型方向?
李书福:移动出行服务是未来出行领域的一个新领域。吉利控股集团于2015年就战略投资了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我们是中国首家进军这一市场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此次和戴姆勒强强联合成立合资公司,是吉利由汽车制造商向全球汽车科技集团转型的关键举措。
当然,移动出行服务不是未来出行唯一的领域,我们对前沿出行方式的探索远不止于此。因为每一个前瞻性的行业技术,都会引领明天的行业发展,比如自动驾驶、飞行汽车。今年7月,我们与腾讯公司共同组建了国铁吉讯科技有限公司,将负责动车组Wi-Fi平台建设和经营,进一步探索线上线下协同的出行服务,布局未来出行。吉利将充分利用自身在交通出行领域、智能生态和用户体验方面积累的经验,协同合作伙伴,充分融合铁路网、互联网和海、陆、空交通网,致力于打造全球融合出行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让每一位旅客都能享受一体化、线上线下协同的一站式智慧便捷出行服务。
何伟:你曾经做过一个预测,未来世界传统汽车行业只有3—5家企业能活下来。为何会做出如此判断?如果说传统汽车行业只有少数几家能活,那么,众多新加入者的机会在哪里?
李书福:汽车产业是制造业之王,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商业重塑的世纪。
平台经济是大势所趋,打造共享数字平台,形成线上优势,才是决胜未来的关键。高连接性、高稳定性的数字网络系统一旦形成以后,全球汽车将链接在这个系统上,今后的汽车将是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智能空间移动终端。
无论是吉利控股集团还是行业新加入者,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准方向,明白问题的本质,脚踏实地,在创新研发、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在能源可再生利用、汽车电动化技术、线上数字科技及车载芯片研发等方面有所作为,才能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用户的智能出行体验积极贡献力量。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