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建初期,尚未推出股票账户。当时委托买入的股票成交后,前去办理交割手续时,证券营业部会给一张该上市公司的股东名卡,当时就有人提出来,将来上交所上市100只或者更多股票后,买入100只股票就得保留100张股东名卡,这很不方便且容易丢失,所以在1991年7月11号,上交所决定推出股票帐户,从此开始投资者不论同时持有多少只股票,都统统存放在这个股票账户里,逐步取代原先的股东名卡,从此开始就有了“投资者入市交易之前必须先开设股票帐户”的规定。当年7月中旬我从南京赶往上海开设了股票帐户,帐号为A100018###,交还了上市公司的股东名卡,我原先持有的股票也就一同存入这个股票账户。当时开户地点设在外白渡桥旁边的黄浦路15号浦江饭店,这是一家在解放前曾经接待过爱因斯坦、卓别林和美国前总统等要人,并且创建过近代多个“中国第一”的知名饭店,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就是在这里创建和开业的,这里也是当时上交所唯一的对外开户地点。
其实早在1991年7月之前,沪深股市早已有了股票交易。记得1990年12月,敢于报道真相的《南方周末》上就有过一则报道,大意是说在深圳上海两地,当年有股民在股市里赚了钱……于是我在南京开始千方百计地从上海深圳两地报刊上寻找有关股市方面的信息。
1991年年初,我去上海开始涉足股市,当时内地股市尚处于搞试点阶段,社会上对开设股票市场的认识存在着“姓资“还是“姓社”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股票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记得上海媒体上,就有过某厂一位团支书因为买股票而被厂方撤职的新闻报道,所以当时大家炒股都有点“偷偷摸摸”。因为处于“试点阶段”以及社会上对是否应该开设股市尚有争论,所以当时的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上,很难找到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股市信息。
直至1992年7月份,我所在地南京有了证券营业部,也可以买卖股票了,有股民对自己涉足股市仍是希望低调不外扬的。比如当时在本市首家证券营业部,巧遇我母校某教授,尽管当时各地媒体上已开始零星有股市新闻报道了,尽管该教授当时已经退休了,但他仍然一再希望我不要把他买股票的事传出去,他对我说,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受到冲击,就是因为他一惯低调谨慎,从不愿意多声张。当时中国证监会还没有成立。
由于早年我在老家南通上中学,以及后来每年回南通探亲期间,一直比较关注上海的媒体,所以来南京工作后,我就很自然想到每晚18:00上海某电台会准时播报“老八股”收盘行情,接收上海电台传来的微弱信号,成为1991年至1992年上半年,我在南京了解上海股市每日收盘行情的唯一途经。《新闻报》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刊》是早年刊登上海股市新闻仅有的两份重要报纸,前者仅在周二出版的那份报纸上,会用一个版面报道证券信息,我在南京无法零买到,也无法单独订阅周二那份报纸,我就通过邮局订阅了全年报纸;后者(也就是现在的“上海证券报”)当时还属于内部刊物,没有对外公开发行,我就直接汇款到上交所订阅,由上交所每周用信封寄来南京,身处异地的我当时就是这样了解上海股市行情和信息的。
1991年的沪深股市还是比较封闭的市场,当时万国、申银和海通等上海老牌券商还没有在外地城市开设证券营业部,所以要买卖上交所股票就得去上海,要买卖深交所股票就得去深圳。当年上交所的股民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上海本地股民,其中也有极个别浙江股民,这是因为在“老八股”之中,有一家来自浙江省的上市公司,所以当年有些上海股民听说我来自外地后,首先就会问我是不是从浙江过来的。
在1991年7月以前,上交所还没有推出股票账户,当年委托买卖股票时,我在上海各家证券营业部也从未开设过资金账户,委托买入或者卖出成交后,都是以现金交收的,也就是说在1991年7月份之前,我既没有股票账户也没有资金账户,照样也在买卖股票。由于沪市当时没有实行指定交易,我今天在这家营业部买入股票后,中途不需要去办理转户、撤销指定交易等手续,改天我就可以随意选择另外一家券商营业部卖出股票,所以当时上海上述知名的三家券商营业部,我都有交易过。委托价格分市价和限价两种,委托有效期分当日有效和5日有效。当时投资者在填写买入委托单时,经常会选择市价委托和5日有效的委托内容,因为这种委托交易方式既方便又省事,还可以提高成交的概率。
这种委托交易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我这个外地股民,这可以减少我往返于沪宁线的乘车次数,因为当时没有电话委托,更没有网上交易,我必须亲自去证券营业部填写递交委托单子。我通常周末到上海,周一递交买入委托单后就乘车回南京,一周后刚好用完5个交易日,下周一再去上海看有无成交,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委托买入。经过几轮委托,我终于在当年9月30日购得我一直看好的申华电工(申华控股),并且一直持有至1992年5月份上交所股票取消涨跌停板、股价完全放开之后。
目前沪深A股清算交收制度采用的是T+1方式,自从本世纪初开始推出股票网上交易后,大家早已习惯不去证券营业部签收交割单了,可以说,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卖股票。但是在上交所创建初期,在现场买入股票成交后的第四个交易日,才能且必须亲自去证券营业部办理清算交割,这种交收制度对我这样的外地股民是非常不方便的。当时乘坐往返于沪宁线上的绿皮火车,费用并不贵,但是呆在上海的住宿等等开销费用很贵,所以我首先想到,可以回南京单位上几天班后再来上海,但是又想到,这样可能会暴露以往我请假是为了来上海买股票,这是我非常不愿意的,再说回单位上了几天班后又要请假出来也不妥,考虑到我跟单位请假时就说过要回南通老家,最终我决定临时回邻近上海的南通老家住几天,再来上海办理交割手续。
1991年的上海股市仅有八只股票(俗称“老八股”),其流通盘都偏小,由于当时股民投资意识的逐步增强,到8月份以后供求失衡的矛盾还是暴露出来了,出现“老八股”天天封0.5%的涨停板、但少有成交量的空涨局面,为此上交所在9月30日开始推行千分之三的流量约束控制,但是实际效果欠佳。直至1992年初,伴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这股“春风”——资本市场要坚决地试!上交所通过发行股票认购证及其相应的股市大扩容,在当年“老八股”基础上先后推出30家上海本地上市公司,再随后“5·21”沪市所有股票都取消涨跌停板限制、实行T+0交易制度,从此,上交所上市股票有行无市的无量空涨局面,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早在1992至1993年间,深沪证券交易所就在全球率先全面实现交易电脑化、交收无纸化,一跃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知名的证券交易所,其证券交易系统技术水平至今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今年适逢深沪交易所成立30周年,尽管中国股市还有许多不够规范成熟的地方,但我依然对她充满了感情,至今珍藏着90年代早期股市的许多交易实物。祝愿中国股市前途光明一路走好!
附件一:这是1991年4月4日我在原万国证券静安营业部(位于上海市万航渡路)委托买入成交后的交割单,由于当时买卖成交确认后的第四个交易日才能办理清算交割,所以交割日期是六天后的4月10日(这期间包含了双休日)。当时的这种交割方式,对于我这样的外地股民非常不便,因为逗留在上海的住宿等等开销费用很贵。
买入的“真空”就是现在的600602云赛智联,当时交割单是由券商营业部工作人员手写计算制单并签字盖章的。当时上交所尚未推出股票帐户,所以交割单上并没有股票帐号这个栏目。
(说明:感觉营业部手写计算手续费有误,所以事后在交割单上也留下我的计算笔迹)。
附件二:1991年7月11日,上交所决定推出并启用股票帐户这种开户交易制度,逐步取代原先的股东名卡,我于7月中旬去黄浦路15号(上海证券交易所旧址)开设了股票帐户,帐号为A100018###,我原先股东名卡上的股票余额,也一并转存至该股票帐户,我由此成为沪市股票帐户的首批开户股民。
(说明:我1991年7月开设的是纸卡帐户,和现在新股民开设的股票帐户完全一样。1992年下半年依照上交所的要求,我去上海文化广场将原先的纸卡帐户换成磁卡帐户,原先的股票帐号不变)。该股票帐号目前仍在使用中。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