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返回专题首页

“蓝田股份”神话终结的前前后后

2020-11-13 18:03 来源: 证券时报网 作者: 李映宏

“蓝田股份”神话的终结者,市场一直的看法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一位刘姓学者。2001年10月26日,这位学者在内参上写了一篇关于“应立即停止向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说是这篇文章引起了蓝田股份的轰然倒塌。这位刘姓研究员因此还成为了当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事实上,早在2001年8月24日,时任证券时报记者的我以一篇《五问蓝田股份》的财务分析文章,以及时报随后一系列报道,就已经终结了蓝田股份的神化。谁是蓝田股份神化的终结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曾经轰动资本市场的一个重大案件,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警示作用,以及市场诚信的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不然,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姓研究员就不会被评为当年CCTV的经济年度人物了。随后,美国的安然等公司的系列财务造假案爆发。一时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成为了过街老鼠。

作为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1996年6月上市以来,蓝田股份一直保持了高成长性,股价也因此而节节攀升。上市后的5年,该公司每股收益分别达到0.61元、0.64元、0.82元、1.15元和0.97元,而且,其绝大部分收入均来自于主营业务收入,最好年度的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高达1.76元;其他财务指标都非常优秀,如2000年度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为0.77、0.27,资产负债率仅为23.18%。从经营上来说,该公司也形势一片大好,尤其其主要产品之一的“野藕汁”销量极为可观——这是公司方面的说法。然而,正式这个据说销量极为可观的“野藕汁”,引起了我的关注:每次到饭店吃饭,我都点“野藕汁”,但是,我却从未在哪怕是武汉的饭店里,能喝到这种饮料,商场里也看基本难看到。该现象,不能不引起我的关注。

作为当时证券时报的“财务分析专家”,我产生了分析分析该公司财务报表的浓厚兴趣。没想到,分析的结果令我大吃一惊——蓝田股份的财务报表是彻头彻尾的造假!是为了配合二级市场的炒作,进行的肆无忌惮的欺骗行为!

我的分析结果是:

一、公司的应收账款相比销售收入,占比非常小。数据显示,该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18.4亿元,而应收账款仅857.2万元。2001年中期这一状况也未改变:销售收入8.2亿元,应收账款3159万元。在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无法想象,一家现代企业数额如此巨大的销售,都是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其水产品销售,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进行交易,必然需要代理商进行代理,因此水产品销售全部“以现金交易结算”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而销售收入达5亿元之巨的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不可能是以现金交易结算的。  

二、融资行为与现金流表现不符。其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加大了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增加幅度达200%。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相符。按照公司优秀的现金流表现,自有资金是充足的,况且其账上尚有11.4亿元的未分配利润,又何以会这样依赖于银行借贷?2000年该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7.86亿元,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为-7.15亿元(绝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投入),这两个数字极为相近,太过巧合!  

三、产品毛利率太高,不合情理。2000年年报以及2001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身处同行的深深宝的毛利率约20%,驰名品牌承德露露毛利率不足30%)。从公司销售的产品结构来看,以农产品为基础的相关产品,都应是低附加值商品,一般情况下,这种产品结构的企业,除非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才会有如此高的毛利率:1、产品市场被公司绝对垄断,产品价格由公司完全控制;2、产品具有超常低成本的优势。从实际情况看,以公司现有的行业属性、市场环境、产品技术含量等方面进行评估,达到这样高的盈利水平的可能性有多大?  

四、巨额广告费用支出的归属问题。该公司2000年的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的销售收入达到5亿多元,而其中仅3590万元是通过集团公司遍布于全国的销售网点销售的,仅占股份公司销售量的1.9%,2001年中报显示的情况也基本如此。而野藕汁、野莲汁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应该是由“中国蓝田总公司”投放的,因为在股份公司的报表中找不到巨额的广告费用支出。这里是否(事实上就是)存在着虚增股份公司利润的嫌疑?  

五、职工每月收入仅100多元?  从现金流量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栏中看出,2000年度该公司职工工资支出为2256万元,以13000个职工计,人均每月收入仅144.5元,2001年上半年人均收入为185元。如此低廉的收入水平,对于员工30%以上为大专水平的蓝田股份职工,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简直就是个笑柄。

我的分析文章出来后,时报驻湖北记者站的记者实地到公司采访,围绕该公司的存货问题展开了深入报道,也就是所谓的蓝田股份的“神奇的鱼塘效应”:属于该公司的鱼塘有洪湖的1万亩,通过精细化养殖,每亩产值可达3万元,是粗放经营的10倍;蓝田股份在此基础上,配套高密度的鸭子养殖技术,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效率。而目前,该公司只开发了30万亩,后续还有更广阔的增值空间……然而,相关记者查阅了同样在湖北养鱼的上市公司“武昌鱼”,该公司的单亩产值不过1000元!由此可见,茫茫洪湖里的全是鱼和鸭了;蓝田股份谁也无法说清楚的巨大宝库——该公司的库存问题,一时间成为了市场的一大笑柄!案件爆发后,市场也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我们不及时揭露蓝田股份的肆意造假,洪湖水的万亩波涛里,还将产生多少“优秀”的业绩啊……

蓝田股份的“神话”,至此已经如当年“刀枪不入”的义和团的法术一样,再也讲不下去了!事实上,我们的文章出来后,作为一线监管部门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当时的湖北证管办,随即展开了对该公司的现场监管,真相很快就出来了,蓝田股份相关的负责人也受到了应有的处罚。说实在的,一直到现在,我对蓝田股份以及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造假能力和专业水平报有深深的“遗憾”——造假也不造得“专业”一点。不过现代会计学的优点在于,只要是假的,无论你如何编造,只要愿意,专业的会计人员总能找到突破口,找到造假的蛛丝马迹!

回想当年的经历,现在依然历历在目:报导出来后,说情的人有、威胁的电话也有。但是,凭着财经媒体强烈的责任感,凭着证券时报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使命感,我们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为还资本市场一片洁净的天空,尽着我们微薄的力。作为资本市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我知道,在利益的趋势下,“蓝田股份”们还会前仆后继地粉墨登场;但我也同时相信,富有强烈使命感的“证券时报”们也还会继续做“掏粪工”,当好资本市场的守夜人、看门人,监管部门的制度建设和监管手段也会更加成熟,投资者的利益会得到越来越好的保护。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为你推荐

国庆长假露营又“翻红”?这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实际上,在今年国庆节日期间,本地游仍是假期出行主流方式的背景下,露营市场热度延续成为共识,从OTA平台的数据和销量也能印证这种趋势。
2022-09-3013:02
破净股集中在传统行业,12股市盈率低基本面优
目前破净股滚动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共有246只,估值较低的有振东制药、海航科技、ST广珠等,滚动市盈率均在3倍左右。
2022-09-3012:59
特斯拉否认大幅降价传闻,新能车板块依然被重挫
在特斯拉暴跌带动下,中概股新能源车板块全线暴跌。小鹏汽车盘中一度大跌超11%,股价再创历史新低;蔚来盘中亦重挫超11%,股价创4个月来新低;理想汽车一度跌逾8%。
2022-09-3012:48
自动驾驶大规模商用在即,A股高增长潜力股出炉
9月以来自动驾驶概念股整体表现低迷。截至9月29日,概念股平均跌幅达到7%,跑输同期上证指数。数源科技、东田微、通宇通讯、联合光电、华锋股份等跌幅超过20%。
2022-09-3007:53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
  • 声明:
    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