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南海里购股票?你就忽悠吧,标题党。
很多人不相信,但是……
32年前的1988年,的确曾发生了一起“中南海里购股票”的轰动事件。
我是此次股票发行的当事人,经历了当时的全过程,现在想起来颇有戏剧性。
1.股票发行不理想
1988年8月22日到24日,沈阳召开了“大型企业股份化与证券市场研讨会”,会议期间,金杯公司董事长赵希友(2017年去世)询问到会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体改委)有关领导“能否去北京国家体改委发股票”?国家体改委领导未置可否。
1988年9月8日,金杯公司两位股票发行人员来到了国家体改委机关办公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巧的是2个发行人员都姓齐,老齐和小齐。
9月8日中午,我帮忙把金杯公司的招股章程就贴到了院内6号楼大厅处和机关食堂门口,告知大家下午2点发行股票,我和经管司的有关人员忙着帮发行人员搬桌子、凳子,倒水。
图注:李幛喆到机关食堂门口张贴金杯发行股票招股书
我和发行人员老齐和小齐下午2点开始卖股票,应该说,发行工作不理想,其原因一是机关干部都不懂股票,不知这3人坐在这大厅前干什么。
二是当时人们手中余钱都是少得可怜。我记得我当时银行存款不足2000元,要拿出100元买一张前途叵测的“纸”,还真得掂量掂量。我还算懂点股票,当时却因这原因没买,更何况那些不懂得股票的人呢。后来股票热兴起后,其增值的效果显现,许多人见了我还埋怨我说,当时金杯股票发行时候为什么不跟他说。我说,我都磨破嘴皮子和你们说过,你们不听,还嘲笑我是不务正业,是骗你们。现在你们后悔莫及了,当初你们干什么来着?
埋怨我的人无言以对。
我和老齐、小齐对每一位过来看的人和不过来看的人打招呼,反复解释,希望他们买点。现在想,有点像地摊上忽悠吆喝的小贩。
金杯公司总裁赵希友后来对金杯公司的职工说,凡是听我话买了股票的人,都发财了。
图注:李幛喆和发股票的齐科长在发行股票原地留影
2.敢于吃螃蟹的干部
但总有勇于吃螃蟹的人。大约2点50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经济管理司的一个干部(此人曾经担任中国证监会高管)率先打破僵局,买了15股,共1500元(面值100元/股/张),算是开盘了。接着,经管司的其他一些干部也买了几股。
当时他们买股票,绝对没有任何想发财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支持股份制发展,用自己有限的钱支援国家建设,其行动非常可贵。
图注:金杯股票招股书(李幛喆提供)
我当时在现场极力劝说(现在的说法就是忽悠)我们机关车队的一位老秦师傅(给党组书记安志文开专车)买一股。我费尽口舌给他讲了半天股票的概念,分红如何高等等。老秦师傅最后经不住我这个“托”的劝说,买了1股(每股100元)。就这一股,至今老秦师傅还没卖,也没领过红利。老秦师傅没准是金杯公司仅存的一位原始股东了。没准哪天,金杯股票涨到100元,老秦师傅就能由此成为一个万元户!所以我现在一见到秦师傅,就劝他千万别卖,等着交一个好运。可惜老秦师傅2007年就去世了。
图注:秦士杰司机师傅(中)买了1股(100元)金杯股票
对比之下,我现在非常惭愧,我这么热爱股票,花费了那么多日夜去研究它,为中国试行股份制去奋力呼吁,但股票真来了,我却没买,而忽悠别人买。现在想想,当时我主要还是比较抠门,舍不得花100元。你说你的资金少,难道他们那几个就多吗?特别是那个司机秦师傅,钱也不多啊!你劝秦师傅买,自己却一张没买,也真够丢人显眼的。
3.大款出手买股票
就这样,到下午3点左右,股票总共没卖出多少股(后来的报道说卖出去很多,有误)。我和两位发行人员无精打采地瞎侃,消磨时间。4点左右,发行工作马上要结束,这时来了一位姓柴的小伙子,从包里拿出一万元现金,二话不说买下了100股(每股100元)。
我当时真没见过那么多钱,看得我都眼晕。
图注:当时金杯股票售卖无人喝彩(李幛喆提供)
我问小伙子:“你干嘛买这么多股票?”
他答:“我准备出国了,这些钱留着也没用,干脆买股票吧!”
我说:“你知道股票是有风险的吗?”
他答:“有风险就有吧,再说,招股书上不是写明每年有16.5%的利息吗?”
后据了解,小伙子本人在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工作,他父亲是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干部,他是听他父亲说这个院里(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体改委在一个院内办公)正在卖股票。
这是当天金杯股票最大的一个买主。现在不知道这位姓柴的小伙子是否已把这历史性的100股卖掉。我真心希望他和我们机关车队的秦师傅一样,永远都别卖了,做个纪念,做个金杯公司的原始股东。
4.《人民日报》爆料《中南海里购股票》
就这样,整个发行工作基本上是在冷冷清清中收盘了,总共约卖了2.7万元。但金杯股票这冷清的发行工作当时很不起眼,现场也没请媒体报道。但这个不起眼的发行事件后来弄出了一个挺大的动静。
9月11日早6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中广播了当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出了报道,标题是《中南海里购股票》。报道介绍了“中南海国务院大院里,汇集了很多人,都在踊跃购买一种从来没买过的东西——股票……”
图注:人民日报刊登的中南海里购股票的消息(李幛喆提供)
这一下子可炸了窝了。当日上午9点,李鹏办公室打电话问“谁在中南海里卖股票了?”我们单位领导马上找我问怎么回事?
我解释说,因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在中南海西边,仅隔条马路,外人一般认为该处就是国务院,国务院就是中南海。这样一联想,记者发出的报道就有误了。
这一误可不要紧,此信息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一下传到了全国、全世界。许多人打电话问我“金杯股票在中南海怎么发的”?外省市人更是跃跃欲试,问我“能不能也到中南海发股票”?
特别敏感的几个大的外国通讯社记者也纷纷找我了解情况,并广泛报道。
为澄清这一事实,我赶紧写了一篇报道,标题是《金杯股票闯入北京》。我专门指明了是“在北京西安门大街某国家机关大院内进行了试发售……”,于9月14日发表在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上,从而澄清了外界的误传。
图注:李幛喆赶写的金杯股票真实消息1988年9月14日发表在经济参考报予以更正
此时金杯公司总经理赵希友专程到北京给时任国务院李鹏总理写了检讨,不过金杯公司也因祸得福,名声由此鹊起,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有一个金杯股票。
图注:人民日报发出更正(李幛喆提供)
9月15日,人民日报发出了重要更正,指出“9月11日本报一版刊登的《中南海里购股票》一文,是一篇完全失实的报道”。
图注:金杯股票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发行了股票不是中南海(李幛喆摄影)
2001年赵希友接受李幛喆采访展示带头购买的A10000001号金杯股票
1994年10月10日---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到辽宁考察,有十几个企业家参加座谈会,辽宁省领导向李鹏介绍说,这个是金杯公司赵希友,李鹏说我认识他,他在我们那儿卖过股票。会场哄然大笑。
此前,金杯公司的知名度在国内大中型企业排行仅为35名,国际上默默无闻。人民日报2次报道,等于给金杯公司作了一个大广告。金杯公司知名度瞬间提升到国际上的前10名,这也为金杯公司后来可以顺利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作,以华晨名义曲线到纽交所上市都有极大关系。
人民日报更正后,国家体改委那几位支持金杯买了股票的干部被“吓”得退回了股票。现在想想也真可惜。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党政干部是否可以购买股票的讨论”。
5.引发党政干部买股票的讨论
“中南海购股票”事件发生后,引发了党政干部可否购买股票的的讨论。
实际上:也是由于当天下午有一个中国青年报记者乔装打扮假装买股票,向我们打听卖股票内幕情况,实际上他没有买,我们当时不知道他是记者探听情况,还非常热心介绍金杯发股票内幕情况。后来他回去写了一个“负面内参”,给金杯公司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事后我们才知道他是记者。
当时各地规定各异。我当时也收集了各地对党政干部可否购买股票的规定,1988年9月22日上报国务院。10月7日,时任李鹏总理的秘书李世忠看后批示给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贺光辉:在研究试行股份制时,此问题亦应有一明确的说法。
图注:李鹏总理的秘书李世忠在李幛喆的上报上批示
后来,中央和各地都明确作出了党政干部不能购买股票的规定。1999年7月1日,中国首部《证券法》正式实施。其中也强调了行政法规禁止参与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员,不得买卖股票。
鉴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不允许党政干部购买股票是正确的。不过,一个规定在某个阶段是正确的,但随着历史的进程,有些规定就显得落伍。
图注:2001年,中央办公厅发文允许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购买股票(李幛喆提供)
进入21世纪后,中央已经允许党政干部购买股票了。2001年4月3日,中央办公厅发文《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证券投资行为若干规定》。其中明确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可以买卖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
至此,党政干部可以名正言顺地买卖股票了。
“中南海购股票”的事件虽然是报道有误,但是反映了当时卖股票比较难,人们也不认识股票的现状,同时对后来进一步试点股份制、建立证券交易所有一定积极促进作用。
完2020年9月28日
作者介绍:李幛喆,笔名李几招,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现国家发改委,已经退休,曾经央视财经特约评论员。20世纪80年代是参与股份制股市策划人之一,每年撰写《中国股市发展报告》。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