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揭牌开市,在11月15日-17日,81只北交所股票交易总体平稳,累计成交169.99亿元。11月19日,首批8家公募基金旗下的北交所主题基金陆续开始发售,总共40亿元限额。此外,11月以来,多家海外知名投资机构机构纷纷加快调研A股上市公司步伐,为明年的A股投资做准备。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显示,近一周(11月13日-11月19日)舆情热度靠前的前五大上市公司事件是:
数据来源:誉云大数据系统
北交所开市的重磅消息刷爆全网
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市场表现是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揭牌开市,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定位的81家首批上市公司集体亮相。在首批上市的81家公司中,有10家为新股,另外71家从“新三板”迁移,涵盖几十个国民经济大类行业,主要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能力较强。从行业来看,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分布在18个行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占比87%。
从北交所方面获取的数据显示,北交所开市首日,新增合格投资者18万户,较上周开市前日均开户数(4.5万户)增长近3倍。此前,据北交所官网,开市筹备过程中,市场各方反应积极、踊跃参与。截至11月12日,累计有超210万户投资者预约开通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权限,开市后合计可参与北交所交易的投资者超400万户。
舆评:
A股市场除了上交所和深交所,中国又多了一个北交所,这是产业往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方向调整浪潮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交所开市首日10只新股表现亮眼,投资者的热情也被点燃,但短暂的激情过后,从更长远的发展来看,北交所上市的公司有必要思考如何在近 4500 家企业中做好自身资本市场形象建设,适时展现企业发展的亮点,赢得市场认可。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北交所高调官宣设立,相关精选层挂牌企业此前就已受到了市场机构极大关注。自9月2日宣布设立北交所以来,已有20家精选层挂牌公司被多家机构调研。在A 股上市公司早已围绕机构筹码展开激烈竞争以及上市公司数量逐渐攀升的趋势下,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一方面正迎来近年来难得的政策发展机遇,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愿意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他们;另一方面,由于过去几年市场“大而美”的偏好,投资者对这些“小而专”企业的认知不够全面,未必能充分了解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企业也有必要考虑顺势加大与外界的交流,通过路演加大投资者关系管理力度,以及通过媒体主动传递公司发展的前景,这对于科技与资本融合、以及中小企业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欧莱雅陷“年度最大”虚假宣传风波,被消费者“喷”上热搜
因直播预售的一款面膜产品价格比其旗舰店内现货价格还贵不少,欧莱雅(LYLCY)近日被指“双十一”期间存在虚假宣传行为。11月16日,“欧莱雅回应安瓶面膜差价”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引发消费者纷纷吐槽。
据媒体报道,有消费者投诉巴黎欧莱雅面膜虚假宣传,在李佳琦和薇娅直播间预售要429元,号称年度最低价,结果短短几天后,双11欧莱雅自己直播间只要257元,预售价比双十一现货价格足足高了66%,“年度最低价”惨遭打脸。针对面膜价差问题,多位消费者对欧莱雅进行了集体投诉。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巴黎欧莱雅官方关于“10月20日李佳琦直播间欧莱雅安瓶面膜是全年最大力度”“全年最大力度”的字眼已删去。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监测期间内共监测到此次事件相关舆情声量9107篇,其中新闻共4920篇。在事件的网络传播中,出于对自身消费权益的关注,承接着消息转载与扩散作用的新闻网站及资讯客户端中,具有较高的传播占比,分别为51%和16%;网友们对事件也具有较高的讨论热情,社交平台传播占比达25%。
数据来源:誉云大数据系统
11月16日,有媒体发出欧莱雅官方旗舰店客服回应消费者的截图:因不定期推出促销活动,不同活动的价格会有所变动。针对部分消费者希望退差价的要求,该客服表示,消费者需要提供优惠券录屏进行核实。对于这一回应,网友纷纷表示无法接受,有人认为这属于品牌方诚信问题,提出录屏才退款的要求属实过分。同时,有消费者指出:“欧莱雅在李佳琦直播间反复强调是最大力度,这就是他们虚假宣传诱导我们消费。”
11月17日晚间,针对巴黎欧莱雅安瓶面膜差价问题,李佳琦直播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巴黎欧莱雅对外宣传李佳琦直播间为全年最大力度,但用户在品牌方直播间却能以更低价格买到同款产品,“这是对预售开启第一天蹲守直播间、信任直播间,并在直播间购买该产品的消费者的一种不公平”。薇娅直播间官方微博紧随其后发出声明,两大主播纷纷承诺24小时后若品牌方无合理方案,将自行对消费者给出相应的补偿方案,并宣布暂停与欧莱雅官方旗舰店的一切合作。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话题热度的一再攀升,网友们维权的欲望再也难以抑制。11月18日晚,巴黎欧莱雅终于再度回应该事件,向消费者致以“深深的歉意”,并给出赔偿方案,用两种不同的优惠券进行补偿。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欧莱雅(中国)曾多次因虚假广告、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被行政处罚,此外还涉及多项买卖合同纠纷案件。
此外,此次双十一还有不少消费者投诉欧莱雅延迟发货。据了解,部分消费者表示在11月1日已经支付尾款,官方承诺3号前发出,却未按规定时间发货,直到11月13日,官方客服才回复让消费者申请退款。
媒体观点:人民日报评欧莱雅不能道歉了之
《人民日报》评论官方微博写道:因面膜差价事件,巴黎欧莱雅深夜道歉。然而将问题归咎于繁琐的促销机制,对涉嫌虚假宣传、虚假发货以及售后服务差等避重就轻,并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双11本该是得实惠的“购物狂欢”,而不该成为忽悠消费者的“套路比拼”。匡威斐乐预付定金消费者反而多花钱、付款10天不见欧莱雅、薇诺娜直播声称没货......这些案例被中消协点名批评,反映商家套路之深。市场有规则,买卖讲诚信,优惠当真诚。靠套路获利,损害的是顾客利益、是自身口碑,也是商业生态、消费环境。
舆评:
本应该是一场热热闹闹的“双11”大促,却不料成了一场直播间“骗局”。欧莱雅打着“全年最大力度”的标签,结果自己打脸自己,再加上客服的敷衍,后续官方的不恰当回应又火上浇油,最后或许是两大主播的发声,助推了舆论的再次发酵,才倒逼欧莱雅不得不给出解决方法,这让消费者的吐槽一波接一波,品牌的口碑和声誉度大大下降。近年来,中国化妆品市场的规模呈稳定增长态势,“颜值经济”的崛起更是进一步激发了中国消费者对化妆品的热情。很多美妆品牌主要依赖于C端,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线上的流量曝光增加影响力,各大电商平台则是其营收增长的核心。尴尬的是,就在不久前,欧莱雅中国CEO费博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消费者在美妆市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希望集团的所有活动能更加靠近美妆市场和消费者趋势,加深消费者洞察”。刚发出要靠近消费者的言论,转过头就打了脸,如果靠近消费者的方式是依靠虚假宣传的方式,恐怕中国消费者并不会买单。此次欧莱雅事件为所有品牌再次敲响警钟,当公众信任被透支,品牌也就不剩多少价值了。
浪潮集团悬挂标语鼓励无偿加班
“他加我也加,想跑也跑不了。”近日,浪潮集团(600756.SH)的花式加班标语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据网传图片显示,山东浪潮集团办公室内多处挂上了花式加班语:“有空就去‘加班’吧,去完成那些我们还未完成的事!”“白天加白班,不瞌睡;晚上加晚班,睡不着。”“大家加,才是真的加,加班真好”“他加我也加,想跑也跑不了。”浪潮的这些加班标语,引发了巨大争议。有网友评论称,想出这些标语的人也是牛,让把这个挂出来的人也是够厉害。还有网友对此表达了愤怒,呼唤劳动法来管管,认为这种行为堪称“丧心病狂”。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监测期间内共监测到此次事件相关舆情声量4677篇,其中新闻共3849篇。该阶段事件舆情高峰出现在11月16日,此后舆情热度开始逐渐下降。
数据来源:誉云大数据系统
媒体评论:
经济日报:畸形加班文化不可滋长
从“996是一种福报”“工作家庭平衡不好可以离婚”,到“不爱加班就是不爱工作”……近年来,因畸形加班文化而引发争议的情况愈演愈烈。其实,广大劳动者吐槽的并非加班本身,而是由畸形加班文化产生的“无效加班”“被动加班”甚至是“无偿加班”。这种所谓的“福报论”既是对奋斗精神的背离,也是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漠视。
央视网:崇尚奋斗但不能“美化加班”
作为一个成立已久的大型企业,应带头遵纪守法,成为业界榜样。崇尚奋斗不能强制灌输加班文化。如果确是工作临时需要,加班也是一种奋斗和奉献。可广大劳动者抵触的,往往不是加班本身,而是畸形的“无效加班”“被动加班”。
舆评:
众所周知,随着去年996被群嘲,互联网大厂被声讨,一些互联网大厂早已开始积极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内卷”运动。今年以来,“字节跳动取消大小周”“腾讯强制员工不加班”等相关话题就曾冲上过热搜,加班文化已成为舆论场里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跌落泥潭。然而此时,浪潮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加班标语真好”标语挂进办公司,显得格格不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不仅要有技术水平的现代化,更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注重员工的情绪管理,同时应关注到社会上对“加班文化”的抵触,顺应舆论趋势而为,同时注意舆情风控。畸形的加班文化,是对奋斗精神的曲解和背离,“逆浪”而行注定是会引起负面舆论浪潮的。(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