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证券时报官方新闻客户端

扫描上方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首页舆情舆情速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舆情>舆情速览

风险与机遇并存!行业大洗牌下,医美公司更需呵护自己“脸面”

2021-11-04 17:26 来源: 证券时报网 作者: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今年以来,医美行业的舆论关注度持续上升,在二级市场上,部分医美公司更是一度受到资金的热捧,成为明星标的。但进入下半年后,一方面监管部门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和加大执法力度,使得医美行业虚假宣传和违法违规经营的问题不断暴露,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多家医美公司在暴涨后发布减持方案,引起监管问询,投资者负面情绪出现明显攀升。

强监管推动医美行业洗牌迈向良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医美上市公司一方面存在暴露违法违规问题的可能,以及面临来自监管和舆论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是在行业大洗牌中通过不断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和积极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从而脱颖而出的机遇。

违法违规乱象频现 医美行业的“脸面”怎么了?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以来,医美相关话题的报道量,敏感报道占比达39.21%,与其他行业相比处于明显高位。从每月传播的热点文章和热词图谱来看,带有明显的负面属性,“虚假宣传”、“乱象”、“焦虑”、“起诉”等词上榜,显示出随着医美行业各种问题的不断暴露,外界舆论对于医美行业出现较大争议。

图片1.png

图片1.png

医美行业敏感报道持续出现,一方面是日常经营中出现大量违法违规现象和虚假宣传,另一方面是今年医美行业个股暴涨暴跌,多家明星公司出现减持,资金出现明显撤退迹象,引发较大争议。与此同时,伴随着监管力度的提升,媒体加大对行业乱象的报道量,因此外界对医美行业的关注度持续处于高位,具体现象如下:

1.重营销轻服务 违法违规现象频频

行业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医美机构获客成本高,中国民营医美机构在市场占比超9成,但大部分医美民营机构普遍存在销售费用高的问题。据悉,医美机构成本构成中,获客营销成本是医疗成本的2-3倍,高度依赖广告推广,从而导致医美机构重营销轻服务,一边通过广告夸大医疗效果和制造容貌焦虑,另一边通过不断压缩医疗服务、院内管理等成本,以获得更高利润。

在激烈的客源竞争中,部分医美机构存在虚假宣传医生、医美机构资质,使用非专业人员违规开展医美活动的现象。根据相关机构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非法、超范围经营的医美机构数量超过8万家,非法从业的“黑医生”超过10万以上;黑针剂、黑耗材、黑仪器等“黑项目”屡屡出现。

2.行业爆发减持潮 资金撤退迹象明显

今年6月,朗姿股份(002612.SZ)实控人父亲申炳云发布公告拟清仓式减持,引发市场对前期暴涨的医美上市公司股价的担忧,wind数据显示,申炳云自8月以来,共减持4次,累计套现超3.7亿。不仅是朗姿股份,还有包括昊海生科(688366.SZ)在内的多家医美公司也相继推出股东减持方案。

机构持仓占比变化来看,朗姿股份2020年底机构持仓占比为14.16%,到了2021年年中该数据下降为10.42%,到了三季度末,该数据进一步下滑至6.11%。同样出现下滑的还有昊海生科,从2021年年中的的13.63%下降至三季度的9.61%。

强监管促医美行业良性发展 品牌形象建设亟待重视

针对医美市场乱象,国家也在出手不断打击。实体经济层面,2021年6月10日,国家八部委联合印发了《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于 6 月到 12 月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监管方向主要集中在非合规医疗美容终端,进一步强调市场准入门槛,不断规范医美行业发展。11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重点打击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制造“容貌焦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等负面评价因素做不当关联等行为。

在资本市场方面,一方面,监管部门加大对医美行业减持的问询,对朗姿股份前后两份公告披露的申炳云减持资金用途不一致的原因,深交所要求朗姿股份进行核实说明。与此同时,深交所还关注到公司披露申炳云承诺的时点问题,要求公司说明相关主体是否存在利用信息披露事项维护公司股价、配合减持的情形。另一方面,2021年8月证监会各派出机构开始了对医美等四大行业进行了专题研报抽查,10月份以来,多家券商或分析师收到警示函,在不少专业人士看来,监管或许意在引导分析师及二级市场资金,顺应政策的严监管引导,限制行业的野蛮生长。

限制野蛮生长不等于不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购买力和个人对美追求意识会出现必然提升,且我国的医美渗透率依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上升空间。在不少专业机构看来,目前医美行业正面临大洗牌,良性发展环境正在构建,从行业内重获客营销,轻专业医疗的畸形现象有望得到改善,并走向有序、专业和成熟的发展格局。

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医美上市公司而言,与行业对手相比在融资渠道和市场知名度享受更大优势,但同时也承载着更大的舆论压力和品牌建设难度,此外还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端的考验。就今年的表现而言,部分医美企业在舆论质疑面前,并未表现出与其市值相匹配的应对能力,如朗姿股份在合法合规的减持中,未能有效预见潜在的声誉风险,导致公司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影响企业的美誉度和投资者信心。因此,在医美行业走向合规健康发展的过程,对于医美企业而言,既要重视合规经营和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同时也不应忽视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为你推荐

国庆长假露营又“翻红”?这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实际上,在今年国庆节日期间,本地游仍是假期出行主流方式的背景下,露营市场热度延续成为共识,从OTA平台的数据和销量也能印证这种趋势。
2022-09-3013:02
破净股集中在传统行业,12股市盈率低基本面优
目前破净股滚动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共有246只,估值较低的有振东制药、海航科技、ST广珠等,滚动市盈率均在3倍左右。
2022-09-3012:59
特斯拉否认大幅降价传闻,新能车板块依然被重挫
在特斯拉暴跌带动下,中概股新能源车板块全线暴跌。小鹏汽车盘中一度大跌超11%,股价再创历史新低;蔚来盘中亦重挫超11%,股价创4个月来新低;理想汽车一度跌逾8%。
2022-09-3012:48
自动驾驶大规模商用在即,A股高增长潜力股出炉
9月以来自动驾驶概念股整体表现低迷。截至9月29日,概念股平均跌幅达到7%,跑输同期上证指数。数源科技、东田微、通宇通讯、联合光电、华锋股份等跌幅超过20%。
2022-09-3007:53
  • 证券时报APP
  • 微信公众号
  •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