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大湾区,火爆的广东团。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3月6日的一次全体会议上,到场记者接近300人,他们关注的是同一个话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要以大湾区建设为纲,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间不等人,要以坠九天之势的力度来抓好大湾区建设。”
构建粤港澳互联互通城市群
李希在会上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先是要构建互联互通的城市群,以广深港澳四大中心城市的合作来引领带动珠三角城市的协同发展;也要抓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协同构建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形成畅通粤港澳连接全世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此外,还要抓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制造业、新兴产业,推动珠三角协同现代制造业与港澳的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李希也指出,广东省要扩大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强与港澳的开放资源融合,着力构建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我们要学习借鉴港澳的先进经验,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推动大湾区投资便利化、湾区贸易自由化和人员货物的往来便利化,推动广东省的制造业与港澳服务业组团出海。”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要携手打造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李希表示,将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重大合作平台,要协同利用现有的合作平台建设;二是重大合作项目,譬如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三是规则相互连接。
创新是第一动力
李希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以建设国际创新中心为牵引,携手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粤港澳大湾区能否比肩国际一流湾区,关键要看创新,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开发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协同参与国际科技前沿的合作。”李希指出。
他认为,一要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引导重点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深化产学研的合作,协同构建高水平的转移转化系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力;二要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突出抓好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工作,高标准的建设深港创新合作区域、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院等重大创新载体,串珠成链打造大湾区的创新带;三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推进创新资源、高校协同的开放共享,研究促进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税收、物流等更加便利的政策措施,与港澳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和融资体系。
大湾区的“深圳角色”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也在会上明确指出,对深圳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过深化深港澳紧密合作,共同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全面提升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
陈如桂表示,深圳作为大湾区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有能力在大湾区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之都,携手共建大湾区国际科研创新中心。
在陈如桂看来,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迫切的就是构建创新要素便捷流通的环境,最关键的是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最基础的是要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
“深圳正在规划建设18个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七大战略型新型产业,培育更多具有颠覆性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陈如桂说。
他也建议,围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难点,希望中央政府支持深港在边界河套地区共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探索实施特殊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国际科技合作的机制。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