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近日印发《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支持银行和支付机构更好服务外贸新业态发展;国常会确定加大汽车消费支持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6月22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要依法依规将平台企业支付和其他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反馈时间正式截止,新规中包括,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国家广电总局、文旅部联合发布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中明确,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显示,近一周(2022年6月18日-6月27日)舆情热度排名前五的上市公司事件是:
数据来源:誉云大数据系统
国家拟禁止第三方平台直接参与药品网售,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出现明显异动
日前,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正式截止。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对新增的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相关监管内容备受关注。《征求意见稿》新增的第八十三条中明确规定: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
6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率先发布文章——《国家拟禁第三方平台直接参与药品网售,对医药电商影响几何?》,引发公众对该消息的关注,并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二位。
随着媒体报道发酵,截至收盘,线上药店相关上市公司股价重挫,京东健康(06618.HK)暴跌近14%、阿里健康(00241.HK)暴跌近13.85%,平安好医生(01833.HK)大跌近 6%。与之相反的是,同日上市线下药店出现不同幅度上涨,其中第一医药(600833.SH)、漱玉平民(301017.SZ)、大参林(603233.SH)当日涨停,老百姓(603883.SH)、益丰药房(603939.SH)分别上涨7.71%和5.64%。
目前,国内头部医药电商B2C平台主要为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两者的业务模式都是由“自营+平台”构成。从公司2021年年报的数据来看,两大医药电商巨头自营平台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均为85%以上。
媒体观点:
观点一:对医药互联网板块整体影响有限
《每日经济新闻》:该规定目前引起了市场关于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不能兼营第三方业务和自营业务的误读,目前大多数平台的第三方业务和自营业务分别由不同公司管理,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新规如果成真,对企业和行业的影响有限。主要原因在于第三方平台企业可以通过成立新公司负责自营业务的方式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这种做法不违背征求意见稿里的规定,企业也能正常进行自营业务。
《中国证券报》:此事系部分媒体过度解读。上述规定主要是强化第三方平台自营药品监管,对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依托线下连锁药房资质开展经营的公司影响不大。
《中国基金报》:“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的规定并不等于“国家拟禁第三方平台直接参与药品网售”。市场解读可能是个误读。
观点二:“自营”“第三方”二选一
《证券时报》:如果《条例》最终把这条确认下来,那平台就不能卖自己药店的药。既然做了裁判员,再做运动员就不合适了。
《南都周刊》:目前征求意见稿尚未正式落地执行,而且具体细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但从现有的规则界定来看,对于平台服务和自营结合的企业影响比较大;按照征求意见稿的逻辑,就是要破除此前网售处方药平台“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情况,相关监管部门是希望将这两块分开。
观点三:“落了地才算数”
国家对本次意见稿的拟定及商榷已经持续了数年时间,并于5月9日正式发布了《意见稿》。部分媒体报道中的业内人士认为,意见稿的真正实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第三方平台药品销售管理的细则是否会执行、或以怎样的形式执行等情况还存在一定的可商榷空间,靴子还没落地。
舆评:近年来,在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下,“线上化”的场景更加普遍,线上诊断、线上买药也让看病更加便捷,“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的市场接受度逐步提升。随着国家对医药电商发展的政策支持不断加码,医药电商行业开始进入发展快车道。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虚假药店、不合格药店、不合规的药品、虚假广告等风险的出现,因此,加强对药品网络零售的监管是必然趋势。此次国家进一步明确医药电商行业相关的管理义务,对整个行业的合法化、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相关企业而言,也意味着新的机遇的到来。
腾讯“清仓式减持”新东方在线引关注
随着在直播界出圈,新东方在线(01797.HK)近期站在了聚光灯之下,也重新获得了资本的关注与炒作。不过在股价大幅上涨的过程中,腾讯控股(00700.HK)选择在高位抛售套现。据港交所披露易,腾讯控股于6月15日至6月16日,共计出售了新东方在线7460万股,累计套现约7.20亿港元。本轮减持后,腾讯控股对新东方在线的持股比例,从9.04%降至1.58%。
除了第二大股东,外资也在加速减持。据Choice数据统计,6月9日-6月17日,包括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盈透证券等在内的多家境外大行对新东方在线进行了大幅减持。其中,6月9日还持股7252万股的摩根士丹利,已近乎实现了清仓式减持;不过,高盛、瑞银却在股价大涨过程中选择了继续加仓,尤其高盛的加仓幅度较大。
受此影响,截至6月20日收盘,新东方在线大跌32.08%,报16.98港元/股。
舆评:直播间爆红以来,新东方在线股价上涨过快已引发估值热议,而腾讯高位抛售的举动,再次激发市场对其发展隐忧的关注。一方面,直播爆火具有一定偶然性,东方臻选的自营业务刚刚起步,业绩与盈利能力尚未得到验证,新东方在线能否借此翻身仍未可知,前景难言明朗;另一方面,近期新东方直播间产品被质疑价格过高、产品质量被投诉等问题也引发舆论热议,东方臻选的声誉形象首次受到挑战,长远来看,产品供应链建设及品控问题能否完善决定了东方臻选能走多远。当热度褪去后,股价回归合理的水平是必然趋势,对新东方在线而言,顺应舆论传播规律,做好预期管理工作很有必要,不仅要在减持前为可能出现的舆情争议做准备,同时在事后应积极与市场交流,回应舆论关切,传递公司发展预期,才能有效稳定市场信心和缓解舆论质疑。
蔚来测试车坠楼事件发酵,官方回应措辞被指“冷血”引争议
6月23日,一辆蔚来测试车从上海汽车创新港大楼高处坠落,事故造成其中两名试车员死亡。针对事件,蔚来汽车(09866.HK)于6月23日晚发布声明称,根据对现场情况的分析可以初步确认,这是一起意外事故,与车辆本身没有关系。然而,蔚来的回应中“这是一起意外事故,与车辆本身没有关系”的措辞,再次将蔚来推向舆论风口浪尖。有网友认为,官方第一时间撇清车辆关系的回应“太冷血”。
随着舆情不断发酵,蔚来官微删除这一声明并修改了措辞,重新发布的声明称,“根据对现场情况的分析可以初步确认,这是一起(非车辆原因导致的)意外事故。”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监测数据,自23日蔚来“测试车坠楼致两名试车员身亡”事件发生后,公司相关舆情量激增,期间多家媒体对事件进行了传播报道。23日晚,公司回应后,相关舆情声量再次攀升,目前该事件仍在发酵当中。
数据来源:誉云大数据系统
舆评:
从此次意外事件的官方回应来看,急于撇清责任暴露了蔚来并未意识到公众舆论关切的要点,过于“冷血”的处理方式更是缺乏了人文关怀,不仅未能平息公众的不安情绪,反而“火上浇油”从而产生次生舆情。这无形中拉长了舆情处置的时间,影响了处置效果,对其品牌形象也会带来一定影响。此前,蔚来曾因车主发生交通事故陷入舆情风波,500名车主联名力挺蔚来却加剧网友及其他车主的质疑。无独有偶,彼时蔚来选择的舆论回应方式同样是发布“割席式”的声明,也同样地酿成了次生舆情。此次事件中值得上市公司注意的是,在舆情事件回应时,不能选择性回避或惧怕推诿。即便事件主要责任的确并非公司,相关部门也需主动承担相关的责任,积极应对舆论问题,需认识到在工作中的管理不当并诚恳道歉,彰显企业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形象,才能快速地缓和公众情绪,促进舆情事件得到妥善解决。(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