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在社会中会获得更高的关注度,而董监高作为上市公司的“关键人物”,基于其职务的重要性,也因此具备了牵一发动全身的威力。研究发现,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近年来由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不当言行引发的舆情危机事件越发频繁,轻则损害公司形象,重则影响公司的持续有序经营,连带的社会网络关系失衡将可能造成公司重要供应商以及大客户的流失,从而引发监管部门关注,进而影响公司股价。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将对不同类型的高管行为引发的声誉风险事件进行探讨,并梳理各类典型事件,最后提出应对建议。
1、公开场合发表不当言论
近年来,由于企业家或是高管人员在公开场合的“口无遮拦”,发出极具争议的观点,从而引发各界抨击的舆情事件不在少数,部分甚至涉及社会公平、两性平等的问题。
2018年11月18日下午,在某次关于学习教育的大会上,新东方教育集团(09901.HK)创始人俞某洪语出惊人:“因为中国女性的堕落,导致国家的堕落。”此言一出,随即导致全网讨伐。48小时内,新东方股价腰斩,市值蒸发628亿。
2020年11月,小米集团(01810.HK)高管王某公开表示:“得屌丝者得天下”。此言一出,随即引发广大网友的不满和声讨,给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此事后续以高管王某辞职结束。
2019年8月1日,大族激光(002008.SZ)董事长高某峰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抛出“灵魂三问”:“你是什么角色”“你有什么资格质问我”“你管我那么多”。此举让大族激光瞬间陷入舆论漩涡。8月2日,大族激光跌幅达8.81%,当天市值蒸发26.97亿元。
2、违法违纪行为
董监高违法违纪事件中,以性侵事件最为常见。高管的丑闻一旦曝光,上市公司很可能会“背锅”,并产生连锁反应。一是舆论场对于这类社会性话题尤为敏感,通常会产生不少关于涉事公司的负面评价,极易引发严重的舆论危机。二是在实际利益方面,不少桃色新闻的背后往往还牵扯不少金钱纠纷,有些媒体会继续深挖各种“内幕”,把公司各种负面信息挖出来,引发次生舆情。
2018年8月31日,京东(09618.HK)CEO刘某东在美国被明尼阿波利斯警方带走调查,由此引发的涉嫌“性侵”风波进入公众视野并广受关注。该事件曝光后的首个美股交易日,京东开盘后迅速下跌超7%,市值直接蒸发32亿美元。2018年9月25日,在路透社长文曝光该案详情后,京东股价继续下挫,再创新低。
2019年6月,一位母亲报警称自己9岁女儿被性侵,涉事人为新城控股(601155.SH)董事长王某华。此事一出,群情激奋,新城控股股价一度跌停,短期跌幅达25%,很多房主纷纷要求退房。
2020年4月10日,杰瑞集团(002353.SZ)的副总裁兼首席法务官鲍某明被曝性侵14岁女孩4年,引发舆论对涉事公司铺天盖地的抨击。
3、违反信息披露规定
上市公司应严格遵守市场的法律和规则,真实准确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然而,近年来上市公司高层却屡屡因“大嘴巴”而导致信披违规事件的发生。
新三板公司利民生物(836910.NQ)董事长吴某良参加了央视的一档于2016年10月29日播出的电视节目,在节目中披露了一些公司未经审议的股权融资事项,同时就公司2016年销售收入进行了预测。然而上述信息并未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信息披露平台予以披露,违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信息披露细则(试行)》要求。随后因此利民生物发布停牌公告,而主办券商东海证券也发布相关的风险提示公告。
2017年12月22日,泰禾集团(000732.SZ)董事长黄某森接受媒体采访时私自透露公司销售业绩预期,称2018年泰禾将力争迈入2000亿时代,遭致深交所下发关注函。
2019年1月16日,格力电器(000651.SZ)董事长董某珠在格力电器201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直接透露了公司的业绩,而格力电器在股东大会结束后的当天晚间才发布2018年度业绩预告。针对此事,广东证监局出具了警示函。
2020年7月28日,宝通科技(300031.SZ)董秘在互动易平台提及其参股公司哈视奇与抖音的合作情况。当日,宝通科技还发文称,哈视奇成为抖音第一家合作开发AR游戏的公司。消息发布后,宝通科技在股价连续两日涨停。然而7月29日晚,抖音发布消息,直指宝通科技参股公司哈视奇违反保密协议,夸大披露合作信息,并决定取消与哈视奇已经达成的所有合作。受此消息影响,宝通科技7月30日开盘即跌停,并于31日再跌4.1%,两日市值蒸发约11亿元,且遭到深交所问询。
2021年5月27日,容百科技(688005.SH)时任董事长暨实际控制人白某善、时任董事会秘书张某等公司工作人员,在小范围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涉嫌透露有关经营生产的重大信息,并做出公司业绩超预期的相关预测。上交所在调查后,依据相关规定,对白某善、张某予以通报批评。
上市公司该如何防范此类事件?
从案例中可以发现,董监高的言行不当往往容易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为防范高管言行不当可能引发的舆情事件,必须先正视这一风险的存在,才能制定有效的应对之策。企业一旦上市之后,高管个人言行便不完全是私事,公司应提高对于此类事件的声誉风险防范意识,备豫不虞,积极筑起“防火墙”。
首先,企业声誉风险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的建立,能够从源头上有效降低高管不当言行事件的发生概率。一是要对高管人员进行必要的媒介素养培训,明确其“个人边界”和“公众边界”的区别,并对企业员工进行必要的声誉风险事件应急培训;二是建立严格的对外信息发布制度,对公司一切对外的官方发声进行合法合规的系统性审查,并考虑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三是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公司合规风控的重要工作之一;四是建立舆情监测机制,提前对相关事件进行专项舆情监测,掌握舆情动态并准确作出研判。
其次,当现任董事、高管出现不当言行,甚至是违法违规时,上市公司应第一时间核实信息、进行有效的责任切割并输出正确的企业价值,如果情况属实,需诚恳道歉和担责,做到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不缺席、不滞后。
最后,公司还应拿出切实有效的行动方案,通过一系列举动让公众看到企业积极的一面,从而修复企业形象。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上市公司需引以为戒,结合自身情况做内部整改和规范。(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