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金销售大热,有关投资者抢购基金入市的报道频频出现。上周,基金四季报陆续公布,从数据来看,景顺长城基金因其在每日互动(300766.SZ)上的操作,引发舆论较大关注。
自2019年上市以来,每日互动业绩连续下滑,股价自高点下跌近80%,公司在2020年年末更是爆出”萝卜章事件“虚增利润6600万元。在这样的情况下,每日互动是如何吸引景顺长城旗下5只基金重仓,成为舆论场关注的焦点。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市场有6只基金重仓每日互动,其中有5只来自景顺长城基金,分别为景顺长城成长领航混合、景顺长城创新成长混合、景顺长城公司治理混合、景顺长城环保优势股票、景顺长城优选混合,合计持有每日互动2093.74万股,持股总市值达6.36亿元,5只基金均由杨锐文管理。
距离上市不过两年时间,每日互动股价就遭遇重创。截至1月26日,每日互动的股价为X元/股,距离此前最高点74.9元/股大跌近80%,此外公司股价在2020年下跌幅度达49.66%。
景顺长城成长领航混合基金三季报截图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显示,早在披露三季度持仓时,市场上便有舆论关注到景顺长城重仓互动每日互动一事,不仅多家主流财经媒体进行报道,同时在基金吧引发较大热议。对此,景顺长城基金也在三季报中表示“持仓公司拥有强劲的现金流,营运资本是负的,且没看到明显的风险”。
但从四季度报告中,每日互动从前述5只基金的前10大重仓股中消失,且从持仓分析来看,每日互动从重仓名单中消失不排除是景顺长城对每日互动进行减仓所致。此外,景顺长城还在四季报中提到“投资中的犯错”,对重仓股的暴跌进行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景顺长城创新成长混合基金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发行份额62.63亿份,2020年起份额开始缩水,截至四季度末,该基金份额为23.99亿份。半年报显示,该基金95%以上的份额持有人为个人投资者。
在景顺长城成长领航混合基金的四季报中,公司对重仓股暴跌做出一定回应,提到黑天鹅事件难以预测,尤其是在企业成长的早中期。
景顺长城成长领航混合基金四季报截图
景顺长城提到的黑天鹅事件,或为每日互动的萝卜章事件。
12月14日晚间,每日互动公告称,近日公司开展了应收账款回款催收工作,在相关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公司发现一名负责业务的高级总监李某,可能存在通过伪造客户印章、假冒客户有关人员身份、虚假确认对账单及询证函等一系列手段,虚增销售合同的情形。具体来看,李某涉嫌虚增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合同金额分别为3746.51万元、2858.19万元;为交付相应业务,公司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发生直接成本、费用和税金支出,分别为1070.12万元、901.68万元。
随后,深交所迅速下发《关注函》,问题详尽,要求每日互动就涉嫌虚增的合同补充说明合同的具体内容,包括涉及的客户、销售的具体内容、金额、结算期、结算方式、收入确认的金额、应收账款账龄、坏账计提情况等;公司向上述合同涉及的客户提供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服务流程,参与上述合同签订与执行的员工情况,在执行合同过程公司与客户的沟通对接过程,上述合同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深交所还要求会计师补充说明三点,一是针对2019年度涉嫌虚增的合同及对应的收入所采取的审计程序;二是已采取的审计程序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三是通过执行审计程序是否获得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受此消息影响,每日互动在随后的两个交易日下跌超30%,舆论对于每日互动是否参与合同造假嫌疑存在较大质疑。此外,据《金陵晚报》报道,关于每日互动“萝卜章”事件,投资者已经可以着手准备索赔。
2020年12月底突发的萝卜章事件确实对每日互动产生一定冲击,但并不足以充分解释景顺长城为何折戟每日互动。一方面,每日互动自上市以来业绩连续下滑,数据显示,2019年公司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02亿元,同比降幅55.35%。2020年前三季度,每日互动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79亿元,同比减少19.92%;另一方面,每日互动的下跌并非始于萝卜章事件,在此之前,每日互动的股价已从年内高点最多下跌超45%。
景顺长城并没有对每日互动的选股逻辑进行阐述,但《第一财经》记者在查阅每日互动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发现,从2019年上市起至12月下旬,景顺长城仅有一位名为王开展的非基金经理人士在2020年7月8日-9日、9月1日分别以现场、电话会议的方式对上市公司进行调研。
2020年11月,每日互动发布定增说明书,拟募资11亿元,用于平台建设、总部大楼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上市后公司业绩持续下滑,却再融资建设办公大楼,此举受到了市场广泛质疑。在“虚增销售合同”事件发生后,12月25日,每日互动发布公告称已终止该定增计划,并表示终止定增是综合考虑目前实际情况做出的审慎决策,不会对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不存在损害公司及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在基金火爆销售的情况下,基民的热情趋于白热化,越来越多的基金产品成立,2020年末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20万亿元,占据二级市场越来越高的定价话语权。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无论是重仓股变化,还是持仓结构与其投资风格的匹配性,甚至基金经理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更高的关注度。
在居民储蓄加速入市的进程中,一方面,基金投资已是大势所趋,但部分基金公司的品牌声誉管理能力或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目前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已在银行、券商和信托等机构展开,基金业协会也可考虑在基金领域推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推动基金公司提升品宣能力;另一方面,无论是券商还是一般上市公司,一旦遇到存在风险点的事件和声音,监管机构便快速问询,投资者可以从问询回复函中获取信息,公司也可以通过互动易等平台直接回应投资者的质疑,但对于基金公司而言,目前沟通机制相对缺乏,基民的疑惑在基金吧一览无遗,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建立公司与基民的沟通机制,或是基金业可探讨的方向之一。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