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发至今已有一个月时间,期间A股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忧心忡忡到如今成交量迭创新高,舆论热度快速飙升。
近两日A股市场风云突变的行情,进一步将舆论热度推至新一个新的高点。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显示,2月份开始以来,“股市“、“开户”、“基金”以及“科技股”等词搜索热度直线攀升,各大财经网站和财经公众号阅读量显著增多。然而,市场连续大涨和高度分化后,市场各方的观点也出现一定分歧,“股市上涨是否可持续”、“科技股是否贯穿全年“等问题被广泛议论。
市场究竟有多火爆
市场究竟火爆到什么程度?据网友透露,知名炒股软件通达信在25日14:45分左右崩溃,客服对此回应表示,服务器因故障或因容量过大,正在紧急扩容。
成交量是A股市场火爆与否的最直观体现,据统计,两市成交额连续第6日破万亿,其中在25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达1.42万亿,为2015年7月以来新高。此外,深市无论是成交笔数与委托交笔数均刷新纪录,成交笔数达4489.35万笔,其中深市主板成交964.69万笔,中小板成交2050.21万笔,创业板成交1474.45万笔。
新增开户数同样是体现市场热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据中国结算2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A股市场1月新增投资者80.07万人,环比减少1.06%,同比减少21.79%。期末投资者人数为16055.30万人。这也是A股投资者数量首次突破1.6亿。特别提醒的是,中登公司并没有进行同步披露实际活跃用户数。据各媒体推算,目前股票交易账户大约在6000万户左右,活跃投资者账户数应比此数据更少一些。
舆情观察来看,百度搜索指数显示,用户对“股票开户”的关注度近期几乎直线攀升,目前已经达到2019年2月底、3月初的水平。
“基金热”同样是市场火爆与否的风向标。近期基金募集持续火爆,不但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在基民的狂热追捧下,反而呈现出牛市盛况——新基金发行频现一日售罄,个别具有网红体质的公司甚至创造了新基金发行史上的多个第一。
分化的行情 分歧的观点
行情虽火爆,但却呈现出高度分化。据统计,今年开年以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的涨幅分别为-2.04%、10.23%和21.28%,其中今年两市超4成股票出现下跌,超3000只股票涨幅不到15%,但有433只个股涨幅超30%。极端的行情不仅让一般投资者感到困惑,机构投资者同样出现一定分歧。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显示,上周末,不少券商转为“看空A股”,其中行业龙头中信证券一度表示目前资金轮动接近尾声,网上更是对"中信证券连续开空单“一事议论纷纷,有舆论认为中信证券试图引导市场,也有网友认为中信证券是单纯看空,还有的声音认为中信证券只是常规的对冲举措。
其余部分券商近期主要观点如下.
资金分歧加大
除了机构的观点出现分歧,各路资金的态度也呈现出一定差异。
步入2月份以来,风险偏好高的两融资金持续加仓,且科技股是主要的加仓方向。截至02月25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5901.1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37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5176.5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77.05亿元;两市合计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14.05亿元,融资余额达11077.72亿元,创2016年1月以来4年多来新高。
北上资金的态度则有所转变,2月初开市时,北上资金买入意愿强烈,前三周,北向资金净流入金额分别为300.60亿元、43.70亿元、64.94亿元,但近期连续4个交易日出现净流出状态,为2019年8月7日以来首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向资金春节后虽然延续流入态势,但加仓品种并非市场中领涨的科技股,甚至对部分科技股还出现逢高减持的迹象。据统计,截至2月24日,北向资金前二十大重仓股中,海康威视、立讯精密两只科技股春节后的北向资金持股数量均出现下降。其中,海康威视的北向资金持股数量从5.64亿股降至5.06亿股,降幅高达10.28%,立讯精密的北向资金持股数量降幅也超过5%。
ETF资金方面,春节以来的前三周,A股ETF资金净流入金额分别为155亿元、-64.50亿元、-72.20亿元。然而,本周前两个交易日,A股ETF转为大幅流入,资金净流入约103.57亿元。但是,不同的ETF产品呈现出较大分化,科技类ETF吸金明显,但部分宽基指数ETF资金净流出。
险资方面,从连续的举牌行为看,险资有开启“扫货”的迹象。24日,寿险龙头中国人寿宣布,2月17日至19日,连续三天增持农业银行H股,并触发举牌线。25日,太保人寿在中国保险业协会官网公告,公司已于2月19日完成对锦江资本(02006.HK)的举牌。这是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宣布的第四次举牌,至今已有中国人寿、太保人寿、太平人寿、华泰资管四家险资宣告举牌上市公司。
A股市场充斥着不同的声音,资金有着不同的态度,走势难以预料。但是,获得普遍共识的是,A股已经走过最低迷的时期,市场关注度与日俱增,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何在镁光灯下展现自己,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