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科技园公司CEO黄克强:科创对香港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丨湾区大视野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罗曼2023-08-03 08:18

在香港新界沙田区白石角,一个以高科技及应用科技为主题的研究基地正在快速发展——香港科学园。园区正中是一颗巨大的蛋形建筑,也寓意着这里的使命——科技创新企业的孵化器。

“我可以肯定地说,香港每3个研发人员就有一个在科学园,这是香港研发人员的集中地,亦是香港科技创新的桥头堡。香港科技园公司(科技园公司)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推动创新及科技生态圈发展,培育科技人才和促进交流协作,以更好融入大湾区发展,为整个区域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人物介绍:黄克强  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

黄克强称,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特区政府也加大科创支持力度。在政策与技术的双推动下,香港科技园目前已经汇聚了超过1300家科技企业,拥有近2万名员工,其中有13000名研发人员。

而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商贸之都,踏上科技创新之路,却起步晚,困难多。在黄克强看来,

这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对现在的香港来说不是一项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香港一定要搏一个“科创”的未来。

全力打造国际科创中心

贸易和金融,一直以来成为驱动香港经济发展的“双轮”,然而近几年来,仅靠这两个轮子似乎跑得越来越不稳了。

香港特区政府也逐步意识到,破题就在于科创。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上任初期就喊话“没科创,没未来”。去年12月份,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明确科创发展的四大方向:完善科创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科创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为未来5-10年的香港科创发展制订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

一场自上而下的科创潮正在香港进行,政府引导、VC/PE(早期风投、股权投资)、大公司一呼百应鼎力支持。如今,香港创业气氛渐浓。

黄克强称,园区内目前有1300多家科创企业,其中900家为初创公司,还有超过500个处于孵化前期(Pre-incubation)的科创团体。所谓的孵化前期科技团队,主要是用于支持香港的大学生创业,如果你有idea(想法),你想创业但又怕资金不够,科技园公司免费提供5万-10万港元支持大学生将想法付诸实践,看产品是否有市场,是否合规,是否可以落地和商业化,时间期限是6个月-1年,一年以后发现不行,这10万港元的资助也不需要大学生还,他们还是继续回去读书。

为了支持科创发展,科技园公司今年新建了很多共享实验室,主要跟半导体、微电子和生物科技、传感器、机器人和大数据有关。“很大程度上就是方便小型初创企业入驻园区,不需要买设备就能直接开始产品研发,这对于小型初创企业进来孵化、开发业务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你做生物科技研发,就不需要买显微镜之类的设备。这些都是实体共享实验室,我们接下来还会开发虚拟共享实验室,比如数据分享,Web3.0具体开发流程等。”黄克强娓娓道来。

黄克强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香港特区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是我从未见过的,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有政策扶持方面,力度都是前所未有。香港正经历着重要的历史转折时刻,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机遇下,香港的科创发展更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据黄克强讲述,过去5年,香港特区政府向科创发展投资了超过1500亿港元,园区内的公司共筹资超过800亿港元。香港科技园创投基金管理着超过10亿港元的资产,目的是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增加对科创的投入,该基金每投资1港元,便会吸引社会投资18港元。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全球各地都在不断加强对科技研发的支持与投入,抢先布局科技前沿,优化科技竞争策略,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更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积极让本地及全球创新者迈向成功,帮助他们在未来获得更大成就,致力将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黄克强表示。

重视研发,培养香港基因独角兽

据悉,科技园公司每年都收到大量的企业入驻申请。

黄克强坦言,在筛选这些申请企业时主要秉持两大原则: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大企业,从事业务必须要跟科技有关,比如半导体、生物医药、微电子、AI、超级计算等,而且必须有超过50%的人员从事科技研发。第二,除了研发,也要重视产品开发,不一定是最顶尖的科学,而是能够落地的产品和将其商业化。

“我经常讲,科技园公司加上数码港大概也就四五千家科技企业,整个香港研发人员也就3-4万人左右,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做到几万家科技企业,科研人员至少得20万人。科技必须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香港也有能力有条件去推动创新科技。”黄克强坚定地说。

科技企业的培育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为了培养香港基因独角兽,科技园公司近来频繁接触VC/PE,为有潜力的科创企业寻找“金主”。“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去做这个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用我们自己的投资基金去投,第二部分就是帮助园区的公司找投资者。比如像德勤入驻园区,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带投资机构过来谈项目,跟有需要的公司进行对接。”黄克强称。

7月28日,总部位于香港科学园的生物科技集团——医克生物集团(简称“医克生物”)宣布已完成首轮1200万美元(约人民币8600万元) A轮融资,预计本轮整体融资额可达2700万美元(约人民币1.9亿元)。本轮融资由戈壁大湾区(“Gobi GBA”)管理的AEF 大湾区创业基金领投,将用于加快推动核酸疫苗和抗体药物的研发,及同时筹备在香港上市。

据黄克强称,从科技园公司走出去的独角兽已经超过10家,包括商汤科技、思谋科技、货拉拉等,而在2017年之前,香港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为零。

这些诞生于香港的独角兽公司,已是香港发展科创之路的注解。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细则》政策支持下,香港创业的星星之火或许可以燎原。

“科技园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大力吸纳及孕育科创人才、加速科创成果商品化,为创业家的科创之路提供全方位支援,在香港茁壮成长,并扩展至大湾区、亚洲及全球各地。我们建立的科创生态圈持续成长,足迹遍及全港,包括沙田的香港科学园、九龙塘的创新中心,以及位于大埔、将军澳及元朗的创新园。三个创新园结合创新元素,朝着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重点带动先进制造业、微电子业及生物科技等行业,重新定位新世代工业。”黄克强称。

在采访过程中,黄克强也直面香港科创面临的问题,比如吸引和挽留科创人才的力度不够,香港生活成本高,尤其住房租金昂贵,这削弱了对海内外科技人才来港定居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其次,科研成果转化动力还不足,掌握许多上游研发原创核心技术的大学,由于现时大学管理制度上对知识产权和教职员从事校外科创产业活动不够灵活,制约了大学科研团队的成果转化;第三,土地供应紧张令本地科创土地供应或未能完全追上科创发展越趋殷切的需求等。

“我们只有正视制约科创发展的各种因素,才能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平心而论,虽然困难重重,但香港的科创还是取得不小成绩,科创对现在的香港来说不是一项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黄克强坦言。

深化与内地科创合作

在黄克强看来,香港发展科创必须要“立足香港、扎根大湾区、放眼全球”。因为香港地窄人少,单凭科研是无法将其变成产品商品化、规模化。因此可将香港设为研发总部或核心办公室,并在深圳、东莞等大湾区城市分设研发、生产基地,利用香港高度的国际化和发达的服务业优势,同时结合大湾区完善的供应链、活跃的终端市场以及丰富的产业集群特点,快速实现将创意产品化,打通从实验室样品到工业化大生产的全流程,最终将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据了解,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将于今年下半年分阶段投入服务,配合香港未来发展及持续增长的科创需求。位于深圳福田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占地达3.1万平方米,两幢大楼为伙伴企业提供办公室、实验室、共享工作空间、会议及展览场地和其他园区设施。

谈及开设深圳分园的目的,黄克强笑言:“很简单的六个字:引进来、走出去。‘引进来’就是希望利用福田吸引香港甚至全世界的科技企业,经过香港跟福田去开发大湾区8400万(人口)的市场甚至14亿人口的市场。‘走出去’就是希望香港跟福田合作,吸引全中国最好的科技企业经过福田跟香港这个渠道去开发全世界的市场。”

“香港本身是很小的市场,(只有)700万人口,但香港是个很好的起点。咱们的科技从0到1、1到10,然后在14亿人口里面变成从10到3000,这就是我们希望走出来的路。”黄克强说道。

公开资料显示,香港特区政府已经锁定了未来7300公顷土地的供应来源,超出了《香港2030+》报告预计2019至2048年间6200公顷的土地需求。而未来十年,“熟地”的供应量将达到约3300公顷,当中超过一半将来自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这两个策略增长区。

而北部都会区也有助于促成香港“南金融、北科创”的新产业布局,加速推进香港发展国际科创中心。

黄克强说,“非常期待北部都会区的建设落成,因为对面就是深圳,我们必须要用好这个优势,怎么去跟深圳接轨,跟大湾区接轨。”

而经过百余年蓬勃发展,经济降速,结构失衡,香港亟需寻找新的动能。恰如一艘大船,既有顺风之势,又有礁石之危,但渡过去就是一片新大陆。

校对:廖胜超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