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摄影:陈雨康 图虫创意/供图 官兵/制图 |
![]() |
见习记者 陈雨康
上海临港新片区南部沿海一侧,“洋山海洋离岸科创中心”建设现场机器轰鸣,未来这里将搭建“离岸孵化、成果回归、分建共享”的要素引进模式。在张江科学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总规划面积16万平方米的“张江基因岛”正全面招商,将成为更高能级策源转化的新地标。走近金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真无人”测试汽车驶入城区开放道路,让无人驾驶商业化迈出一大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两年来,上海浦东正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抢占自主创新高地。证券时报记者近日在浦东调研发现,科创策源已在此形成丰沃的土壤。浦东抓源头、抓转化,“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活力四射。
抓好创新源头
走进位于浦东张江科学城的李政道研究所,一楼大厅的巨型玻璃穹顶令人不自觉地抬头“仰望星空”。穹顶下方的数层环形阶梯外侧,是长达600米的“天问长卷”。长卷以屈原《天问》开篇,再现了大爆炸以来人类对宇宙演化规律的求索。
这家成立于2016年11月的研究所,历经6年的建设,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丁洪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研究所的发展愿景是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大科学研究范式的优势,用3个5年的时间,在“物质的起源、演化和结构形成的规律”根本性科学问题的探索方面做出重大突破,在极端物态前沿研究领域形成上海学派,力争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探索根本性科学规律,离不开大科学设施。走进研究所内的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平台,记者了解到,该平台正联动着2000千米外的四川锦屏PANDAX暗物质和中微子探测装置——后者是2400米岩石覆盖下的国际最深地下实验室,正以极低的本底探测暗物质和中微子信号。
“上海市政府非常具有前瞻性,对大科学装置的建设给予了有力支持,这有利于加强浦东新区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引领势头。”丁洪表示。
“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这是中央对浦东的要求。上海市浦东新区科经委主任李慧表示,目前,高能级基础科研力量在浦东加速汇聚,3个国家实验室或国家实验室基地落地建设,已建、在建、拟建的大科学设施达到14个。李政道研究所、张江数学研究院等一批基础研究机构相继落地。新建市级科技产业类重大工程项目30个。
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朱芝松表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关键是抓好“从0到1到10到100”的创新全链条。浦东将一手抓创新源头,一手抓创新转化。抓创新源头方面,浦东将服务保障14个大科学设施建设和运营,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用好市政府、浦东新区政府和国家自然基金会联合建立的自然区域创新联合基金,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在创新转化上下功夫
创新是九死一生的事。学术研究到产业市场之间有一道鸿沟,被业界称为“死亡之谷”。帮助更多原创技术跨越“死亡之谷”,顺利实现产业化,不仅需要更多政策、资金、资源的支持,也亟待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位于浦东张江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国创中心”)就是这场改革的“试验田”。在这块试验田上,不少创新策略被提出并成功实践。
长三角国创中心副主任、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谭瑞琮向记者介绍了财政资金支持引领性、颠覆性技术项目的新模式“拨投结合”。
“中心聚焦前沿早期风险度高、市场判断失灵、但可能对未来产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一类技术项目,选聘项目经理团队,孵化成立核心团队绝对控股的项目公司,在项目公司早期给予科研经费支持。”谭瑞琮表示,该模式具有容错机制,项目完成既定研发目标,若未获得市场融资,宽容失败;待项目完成既定研发任务并启动融资时,前期国创中心支持资金按市场投资价格转化为公司股权。
谭瑞琮表示,通过长三角国创中心的专业研判,利用财政资金给予前期投入支持,推动更多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性技术跨越“死亡之谷”。
受益于这块试验田,不少引领性的技术创新“开花结果”。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此前,长三角国创中心江苏产研院瞄准第三代半导体外延装备的国产自主可控,引入“碳化硅外延设备”核心团队组织实施自主研发,以拨投结合方式孵化成立重大项目公司“芯三代半导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技术得到成功验证,并顺利完成首台外延设备样机下线。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1日,长三角国创中心通过“拨投结合”方式培育孵化65个重大产业化技术创新项目,其中9个项目达成研发目标并实现A轮融资。
朱芝松表示,抓创新转化方面,浦东将进一步优化创新孵化体系、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四大体系要协同并进。浦东引领区产业发展基金已设立3只引导母基金,后续还会和其他的社会资本联合将这些基金的效能发挥出来。预计未来3年内将引导、吸引、撬动大约1000亿元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规模。
“在今天的浦东,可以看到‘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活力四射,我们已经构建形成了由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等全链条的创新孵化体系,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军型创新企业。浦东科创板上市企业46家,占到上海的57%。”李慧表示。
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
在红灯前停下,在亮起绿灯后缓缓加速、转弯、减速、侧方停车……在浦东新区轲桥路与申涛路交叉路口,记者看到,数辆空无一人的自动驾驶汽车刚刚完成一轮开放道路测试,并依次停泊在始发点。
作为国内首个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自动驾驶汽车开放测试道路,上海浦东金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是目前上海风险等级最高的开放测试道路,首期里程29.3公里。
7月8日,百度智行、小马智行、AutoX安途3家企业15辆车获得浦东新区首批发放的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即在金桥智能网联测试示范区开始进行无驾驶人上路测试。
“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的发放,标志着这个产业启动了从技术验证测试到示范应用的征程,为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上海金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瑜对记者表示。
今年,作为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以及相关实施细则落地,实现了“车内不配备驾驶人和测试安全员”,这为自动驾驶无人化商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自动驾驶应用无法在实验室里实现,而是要不停地在实际场景中跑,‘穷尽’各种长尾场景,进而实现技术上的完善和提升。只有这样,商业化、规模化才得以成立。”小马智行中国区公关负责人戴敦峰对记者表示,浦东特有的政策土壤和先行先试的勇气,正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表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高地,浦东将持续提升“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六大硬核产业的能级。今年,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将提升到7500亿元以上。同时,浦东也将聚焦“四大新赛道”和“五大未来产业”,加速布局、抢先成势。
李慧表示,未来,浦东将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计划重点加大四方面的供给:一是高水平的制度供给;二是高质量的空间供给;三是高效率的金融供给;四是高能级的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