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河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蔡江伟2023-07-13 06:45

蔡江伟.jpg

【小菜一碟】

天堑的阻隔,使得河两边的人生活差异巨大。建桥,成了对岸居民最强烈的诉求。

蔡江伟

桥,是河边居民的刚需。哪怕他是撑船的人,也不例外。

故乡有一条小河,大约三四十米宽。我家在河的这一边;外婆家,以及我爸的姑姑家,则在河的另一边。逢年过节,或者长辈生日的时候,我们就要过河了。

从有记忆开始,我们过河的方式就是坐船。听老人们说,其实很早之前这条河更小一些,而且是有桥的。后来因为下游修了电站,水位涨了起来,把桥给淹了,建大桥的资金又没有到位,于是所有人过河的方式都改成了渡船。

小时候坐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不错,现在想来,除了当时的新奇感之外,大概还由于每次坐船都是走亲戚,这意味着当天既有好吃的,来自大人的管教和束缚也会宽松很多,所以心情总是非常愉悦。当然,也不光是我喜欢坐船,我的三姨父第一次去我外婆家拜年,从未坐过船的他,硬是在船上坐了好几个来回,最后临近饭点,才依依不舍地下船。

虽然我和三姨父对坐船的印象总体都很好,但对于对岸的人来说,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当地的集镇,是在我家这一边,镇上还有当地唯一的小学。虽然在直线距离上,我家和外婆家离集镇都差不多,但所花的时间就大不一样。甚至连一向严厉的老师,也对河对岸迟到的学生更加宽容——我们迟到是要罚站或跑几圈操场的。

那时候,沿河每隔一两公里,便有一个渡口。船通常由村里集资,然后安排某一家负责撑船,村民坐船常年免费,对到访本村的亲友们,除大年初一初二外,一般也免费。对撑船者的激励,印象中除了可以免交一人公粮,便是可以对外村人,以及春节时坐船的人收费。但实际上一年下来,收益也就三瓜俩枣。再后来,国家免除了公粮,这项优惠便无从谈起,加之经济发展,打工等途径的收入提高,常年无休、随叫随到的撑船便愈发成了苦差事。最后,经过协商,坐船收费的方式,改为村民缴年费,其他过河的人按次收,小孩、老人则仍然免费。虽然名义上是收费了,但金额并不固定,愿意给五毛还是一块,全凭大家心情。经常有忘记带钱的,都是乡亲父老,说几句感激的话,船家也就放过去了,并不细究。在夏秋季节有胆大的人,涉险从浅滩处徒步过河,船家远远看见,还得喊上几句千万当心。

天堑的阻隔,使得河两边的人生活差异巨大。后来,这边的人用锄头、铲子修起了乡间公路,渐渐地,伴随着汽车的马达和喇叭声响彻在山谷,一栋栋崭新的砖瓦房拔地而起。而河对岸的人,还只能在木石结构的老房子里望河兴叹。建桥,成了对岸居民最强烈的诉求。

大约十多年前吧,得益于国家的政策,那条河上终于建桥了。而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求学、工作均在外地,过河的频率反而低了很多。在一次过桥的时候,正巧碰到了撑船的爷叔在河边晒太阳。已年近七旬的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当年坐船时那个瘦小的我。我递上烟,聊了起来。“现在好啊,终于不用等船了,随到随过。”“是啊,你不知道当时我们撑船有多苦。有时候锅里烧着饭、手里捧着碗,突然传来一声‘过河了’,你说,那是啥心情?”“是啊,有时候等了半天没来,有的人也挺心急火燎的,嘴里还要咕哝几句。”“互相理解吧,不过还好,都成过去了。” “那船现在彻底没用了吧?”“除了偶尔拉点东西,用不上了,有桥了,谁还要那玩意!”

是啊,如果有桥,谁还要那个玩意!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