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新锐基金经理,任职不到一年,就辞了!
来源:中国基金报作者:张燕北2023-06-13 16:28

跳槽后任职基金经理不足一年就再次离任,新锐基金经理王博稳定性遭质疑。

业内表示,基金经理任职的稳定性是基民选择基金时的重要指标之一。基金经理频繁更迭,除了会影响基民的持有感受外,基金投资风格和业绩稳定性、持续性也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基金管理人品牌和基金经理个人的口碑皆有一定损害。

新锐基金经理跳槽后未满一年又离任

6月12日,招商资管发布公告表示,招商资管核心优势混合基金经理王博因个人原因于当日离任,并不再转任公司其他工作岗位。他离任后,该基金由基金经理李传真接管。

公开数据显示,李传真有七年证券从业经历,现任招商资管投资岗,曾任招商资管制造业研究员,负责中游制造行业研究,历任安信证券资产管理部权益研究员、投资经理助理。

而此次离任的王博,管理该基金的时长尚不足一年。2022年8月起,王博任职招商资管核心优势混合基金经理,直至离任时,其在任时长仅10个月左右。

在供职招商资管前,王博曾任职安信基金。具体来看,王博曾于2020年1月起任安信鑫发优选混合基金经理,1年又10个月后于2021年11月因个人原因离任。作为投资经理,王博离任前累计任职时间2.73年,累计管理过的基金产品也仅2只(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均为主动偏股基金。

公开资料显示,王博出生于1986年,是一位“85后”新锐偏股型选手,曾因在安信基金时的突出业绩备受关注。数据显示,王博在管理安信鑫发优选A期间,任职回报达97.58%,远超同期同类产品业绩表现。不过他任职的基金规模都偏小,安信基金公众号曾发文表示,“由‘新生代’基金经理王博管理的安信鑫发优选混合虽规模不大,但收益弹性高,在震荡市中净值连续上涨。”

王博在任期间,招商资管核心优势混合的表现整体也不错。尽管近一年市场震荡不休,该基金A/C/D份额的任职总回报分别为10.88%、5.59%、7.23%。

招商资管核心优势混合一季报中,王博表示,2023年一季度,他看好国内经济复苏的趋势,投资相对好于消费。基于此判断,重点配置了地产和基建链条板块,期间调仓幅度较小,取得了相对稳定的收益回报。他还判断,疫情放开在2023年将带来货币往信用的传导,而其中投资大于消费,相对更看好基建和地产产业链的复苏机会。

基民热议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招商资管核心优势混合总规模1.51亿元,较去年末0.96亿元的规模增长36.4%。而从持有人结构来看,该基金绝大多数持有人为个人投资者。

此次基金经理离任,也引发了持有人的讨论。在某代销平台上,一些基民懊恼道,“基金经理怎么这么不负责任?希望新基金经理能够加把劲搞出业绩。”还有人称,“这么快就离职?非常不负责任,心里没有投资人”。也有人对这只基金的前途命运感到忧心,“不知道换基金经理后会不会大调仓?不知道业绩持续性如何。”

有基民不无惋惜地表示,“今年不好干,王博经理干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经历了长时间调整,接下来正好形态转好,准备反弹了,这个时候走最可惜。”

也有人表达了疑惑,并呼吁基金管理人招商资管出来“解释一下。”也有人让基金管理人“加钱留人”,不然“好的基金经理都会出走。”

与被动管理基金不同的是,比如权益类主动型基金、混合二级债券基金、指数增强基金等,这些涉及主动管理的基金产品的业绩往往会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和投资风格相关,基金风格的稳定性不言而喻。如果其基金经理出现离职和变更,基金投资风格和业绩稳定性也存在不确定性。

华南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长期投资是公募基金行业一直以来倡导的理念,但市场上部分基金产品尤其个人投资者众多的偏股基金更换基金经理十分频繁,甚至出现了每任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不足两年的现象。”

他进一步称,主动偏股产品的基金经理更换后,其投资策略通常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理论上讲,频繁更换基金经理往往使得一只基金的投资策略缺乏延续性,不仅与长期投资相悖,还对持有者的体验造成伤害。“基金还在手里,基金经理却离任了”或损害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信任度。

监管加大对基金经理离职的约束

事实上,监管部门已关注到公募行业人才流动问题。为了促进公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监管对基金经理离职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限制措施。

去年今年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及其配套规则。根据《办法》,公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离职管理,构建完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为公司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基金经理离职的约束,将静默期由之前的3个月延长至1年,提高了“公奔私”的门槛。同时,追索扣回制度同样适用于离职人员。换言之,已从公募离职的人员有可能被要求退回奖金。

值得一提的是,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基金经理变动频繁的现象主要是与业绩考核、人才竞争、寻找新的平台机会等多因素相关,是行业高速发展的表现。近年来公募行业驶入发展快车道,人才流动明显加快。但整体而言,目前基金经理变动仍处于良性状态。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基金公司也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带来的影响,比如,主动压降明星基金经理管理规模,从依靠明星基金经理到更加注重团队作战。

自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后,基金管理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公募基金的发展趋势。

未来,公募基金的团队化协作能力将会越来越重要,基金的业绩将会趋向靠团队合作而非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来取得,基金的业绩也将会更稳定、更持续、可预期。

所以,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基金经理离任。天天基金认为,对于基民来说,若持有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出现基金经理离任的情况,可以观察两点来决定是否继续持有基金:其一,基金经理离任原因。如果是公司内部调整,影响不大;如果比较认可原来的基金经理,不妨赎回后继续关注他的后续动向。其二,观察新任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和投资策略,可以给新基金经理四五个月的“考察期”。

总之,面对当下基金经理的频繁跳槽,基金投资者大可不必大惊小怪甚至恐慌性地赎回自己持有的基金。投资者在做出决策前,需要认真分析这支基金的投资风格是否发生了变化,从而针对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总之,基金经理离职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基金投资者应该有相应的理智分析,而不是盲目地赎回。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