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米科技推混合光源技术,董事长钟波预计国内投影仪销量两年内将达千万台
来源:界面新闻作者:林腾2023-05-12 10:53

中国投影仪市场再掀波澜。

5月10日,极米科技发布了LED和激光结合的混光技术。这家开拓了中国家用投影仪市场的公司,正试图用技术和供应链的差异化,解决眼下激烈的市场竞争问题。

按照极米科技的说法,混光技术是将激光和LED光源合二为一,用纯红色激光补足LED短板,通过红色色域的提高和激光亮度的增益提高色域和亮度,用全色LED补足激光短板。

通俗一点理解,投影仪的主流光源技术中,无论是激光和LED,都有不同的优劣势,但是极米将其融合,寻找到两项技术的平衡点,并将其用在最新一代的投影仪产品RS Pro 3 和100吋柔光艺术电视MIRA。

“极米科技回来了,我们这次目标的就是颠覆电视”,在四川宜宾的采访现场,极米科技的董事长钟波表现得很轻松,即便过去一个季度,疲软的用户需求和激烈的竞争,正在困扰着投影仪市场。

2013年,极米科技在成都成立,开始推出家用投影仪产品,挖掘中国市场潜力。过去几年,极米科技的高速增长一度打破海外公司在这个领域的垄断,并获得了领先的优势。

2018年前,极米投影仪出货量位居中国市场第一,这是中国公司首次超越国际巨头爱普生和索尼,也终结了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称霸15年的局面。2021年,极米科技也正式登陆A股资本市场,在科创板上市。

2020-2022年,极米连续三年保持中国投影机市场销售额第一。在中高端投影机市场,极米保持出货量第一,市场份额达到了31%。

2022年,极米营业收入42.22亿元,同比增长4.5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16亿元,同比增长6.69%。

投影仪的核心部件为光源+显示芯片+镜头的组合。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投影仪主要有3种光源 (灯泡、LED、激光) 和3种投影技术 (LCD、DLP、LCoS),它们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投影仪产品,价格从几百元到数十万元不等。

这些技术组合的核心目标,就是让投影仪投射的显示体验接近电视屏幕,甚至超越电视。中国投影仪市场,在过去10年也实现了高速增长。IDC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投影机市场总出货量 505 万台,年均增长率突破39.14%。然而,中国电视出货量在3600万台左右,投影仪与电视之间,仍有将近八倍的差距。

“这一两年预计投影仪市场可以达到上千万台”,钟波对界面新闻记者说,极米科技开始自研光机之后,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数量级,现在已经开始对标电视了。

2003年,钟波毕业后去了一家做电视机芯片的外企。当时他认为,未来的电视不应该有实体屏幕,屏幕应该是虚拟的,这样才能做到屏幕想要多大有多大,想在哪里就在哪里。基于这个想法,他在成都开始了投影仪的创业。

钟波认为,投影仪光源技术有三代更迭。最早的商用投影用的灯泡光源是第一代,后来固态LED光源和激光光源是第二代。但是LED光源在亮度上会达到瓶颈,激光光源则会有散斑何彩边。LED和激光融合的这一代技术,可以兼顾亮度、色彩和色准,所以是第三代。

极米的工作人员介绍,混光的技术使用了五通道激光LED混合光路设计,通过对光源位置的摆放,以及对光学材料的重新组合,实现了对两种光源的结合。“这里有278项专利技术的整合”,极米科技方面称。

随着中国家用投影仪爆发,在极米之后,中国投影仪市场也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公司。如火乐科技旗下的坚果、光峰与小米的合资品牌峰米、电视内容运营品牌当贝等,这些强劲的对手都开始在这个赛道掘金。

如峰米为例,这家公司的母公司光峰科技积累了大量激光显示的专利技术布局,同时借助小米渠道,正快速拓展市场。

“一方面持续投入研发,一方面是进行垂直供应链整合”,钟波说,无论投影仪市场发生什么变化,极米都要进入这样的投入。只有底层技术有突破,产品创新才会层出不穷。

过去数年,极米的研发投入额度和比例都在不断增长。2022年,极米研发投入3.77亿元,同比增长43.49%,研发投入占收入占比为8.93%,同比增长2.42%。

“我们的研发投入是超过了整个行业的总和,比其他家加起来还要多,研发投入从4个点几到现在将近9个点,其实对于一个规模四五十亿的公司是很少见的”,钟波说,这个混光投影技术,我们起码领先对手两年时间。

在四川宜宾,极米花费了15亿,投资了占地280亩的光电产业园,进行全面地生产。2022年,极米宜宾工厂实现产值40.6亿(产量120万台)。

界面新闻的了解到,极米已经在光学投影仪的光机和镜片上,进行了自研和生产。但在显示芯片和系统芯片上,国产供应链仍旧面临短板。

“我们跟做组装为主的企业不同,不是什么技术新就用什么,而是技术要适合市场、适合用户,能创造好的用户体验。”极米CEO肖适说。

极米产品总监唐传奇补充,单色激光纵然先进,但是荧光激发,由蓝色激光激发其他颜色,很难把颜色做纯,混光技术,则是从用户真实痛点反向看技术要什么。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