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结构升级 释放消费潜力
来源:经济参考报2023-04-25 10:25

4月15日,为期6天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落下帷幕。本届消博会共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300个消费品牌参展,参展品牌数较第二届增加19%,进场观众超过32万人次。图为第三届消博会上各品牌产品首发首秀活动现场(4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与时代共振——2023中国消费发展论坛”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稳定消费预期”“推动消费结构转型”“释放消费潜力”等议题讨论交流,共同探寻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消费进一步提升新路径。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改革开放45年来,我国实现了从短缺经济时代到消费新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当前,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关键是做好消费预期、消费主体、消费结构这“三篇文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随着经济基本面和市场预期的改善,消费需求明显增大。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消费回升的动力还不够强劲,恢复和扩大消费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居住类商品消费和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等。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提出,经济发展目的是为了消费,不是今天的消费就是明天的消费;居民储蓄也是为了未来消费,投资也是为了未来消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提振消费就是稳经济,就是稳预期。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地位。未来很长时期都要扩大消费需求,把消费放在优先地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应该是跑得最快的一驾马车,应该是马力最大的一驾马车,这样中国经济才有可持续的强劲动力。

稳预期、扩主体,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迟福林建议,第一,着力稳定消费预期。稳增长重在稳消费预期,稳消费预期重在稳就业,稳就业重在稳企业。第二,着力扩大消费主体。扩内需,促消费关键在于强主体,需要出台更加积极的保消费主体的具体政策,使之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扩大消费主体重在“扩中”,需要采取更大的结构性政策调整。

王一鸣提出扩大消费的五条举措。第一,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政策重点。需要创新扩大消费的政策工具,形成促进消费的政策框架,完善扩大消费的体制机制,释放消费需求潜力。第二,恢复和扩大消费要以改善预期为重要前提。第三,恢复和扩大消费要突出重点,重点激活服务消费。第四,恢复和扩大消费要放松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消费的限制性措施。第五,扩大和恢复消费要以改革创新激活潜在消费需求。

陈文玲认为,恢复和扩大消费,要厘清几个基础性问题。第一,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不能一提供给侧就忘了消费和需求侧,一提扩大消费和需求侧就忘了供给侧。第二,线下消费和线上消费的关系。线上的消费和实体运营已经成为一体,不能把网络平台看成虚拟网络,网络平台背后是实体经济体系的支撑。第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物质消费的特点是“刚性+弹性+连续性”,精神消费需求特点是“柔性+弹性+黏性”,两者升级路径不同。第四,即期消费和全生命周期消费的关系。2023年要扩大的主要是即期消费需求,但中长期要着眼于扩大全生命周期的消费需求。

肖耿建议,宏观政策对解决消费问题十分关键,要发挥宏观经济政策在扩大消费中的作用。当前,全球都面临资产负债表通缩的挑战。要有效解决资产负债表通缩,确保有足够的收入和财富去消费,最重要的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现在消费出现了转折、上升的拐点,但是还需要更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提出,要多策并举促消费。一是发展工业设计,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工业设计是创新产品的源头,新的产品会牵引新消费;二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扩大消费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实施“三品战略”(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满足消费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绿色化的需求;三是发展数字化新模式,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鹤鸣建议,一是摸清影响和阻碍消费复苏的难点和堵点,在经营考核、资源倾斜、产品创新等方面抓紧储备和继续出台更多政策措施。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金融促消费能力的加成作用,推出更适合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定制化消费产品。三是针对消费恢复较慢的地区和消费领域,通过各种奖补政策予以支持。四是满足居民在普惠、养老、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金融需求,使促消费的成果更丰富更可持续。

抓住消费结构升级趋势

释放新消费潜力

南方周末研究院副秘书长、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戴春晨认为,近期一些“网红”城市“出圈”的背后是消费的变化。一是消费结构发生了优化,有创意的文化服务型消费崛起;二是地方政府有很强大的行动,帮助商家增加底层流量;三是消费者有参与感,这是一种共情式消费和共情式传播;四是出现了逆向中心效应,消费从一二线城市流向三四线。对于低线城市,抓住消费结构转型趋势,就有可能产生“出圈”效应。一是消费结构转型下新群体新业态诞生;二是面向新需求打造新的创意服务消费品;三是城市作为服务消费空间呼唤更大的能见度。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CEP研究所所长匡贤明指出,要从广义来把握新消费的业态、新的消费群体、新的消费场景、新的消费理念。它不仅包括过去没有过的消费,也包括传统消费的新业态。新消费的涌现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了工业化后期的一个基本特征。比如,数字经济发展明显降低了消费成本,推动了消费潜力释放和消费结构升级。与此同时,新消费又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推动力。

赢商tech城市商业地图事业部总经理黄静认为,中国高端消费市场相当庞大并且坚韧。第一,全国重奢型即中高端的购物中心发展这几年非常不错,疫情期间影响最小的是高端消费。第二,奢侈品品类店铺正向发展,即呈现开店率大于关店率的发展趋势。第三,国际三大顶奢集团发展方向是加密奢侈品在中国核心城市的门店布局。第四,一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机会各具特点,二三线城市有很大的消费提档升级的机会,要抓住这个趋势。

洋浦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张喆认为,新食品消费领域值得关注的是预制菜领域。我国进口食品的前六大品类中,除了水果外,其他五大品类进入国内都要进行预制加工,做成预制菜或预制食品销售。海南利用自贸港政策,尤其是原地产规则,这两三年进口食品加工产业的招商形成的潜在产值达到450-500亿元;未来3-5年,有望形成千亿级产值的进口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用好自贸港政策优势

释放海南免税消费潜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离岛免税购物是国家赋予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特殊促进消费的政策,要认真研究海南现有离岛免税政策购物将来如何发展。在配额管理的海关监管政策、进口环节增值税设计等方面做好免税购物体系政策设计,制定更加科学的二线口岸管理方案,在便利海南保持国际联系的同时,使内地和海南之间的人员、商品、交通运输工具往来更加便利。

全国政协委员、毕马威中国原副主席龚永德认为,海南免税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此外,海南旅游如何与香港联手做好这篇文章,潜力巨大。香港、海南、澳门都有免税业,建议“香港+海南+澳门”共同探讨免税合作、旅游合作。比如,联手发展三地的邮轮旅游,为国人提供更多消费选择。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王惠平指出,第一,离岛购物免税是党中央给予海南量身定造、非常接地气的一项政策,对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无论是目前的早期阶段,还是封关运作以后,都要不断释放海南离岛购物免税的政策潜力。例如,提高老百姓免税购物的便利化程度、增加包括高端商品在内的品种、增加免税店门店等。第三,要在海南形成完整的免税品生产、销售产业链,从单纯的零售变成生产、销售一条龙,由此把海南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免税品市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达认为,海南的免税消费市场正处于重要的关节点。2022年海南免税购物人数与旅游人数的比重(即渗透率)仅为7%,与韩国济州岛等主要旅游目的地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特别在旅行限制放开以后,海南面临着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这就需要实现由政策的优势向服务优势的转变。建议海南自由贸易港与香港联手共建免税购物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进一步释放海南免税消费的红利和潜力。

中免集团海南运营中心副总裁刘斌认为,海南免税是从海南旅游成长起来的,是海南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给海南旅游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吸引力,成为海南旅游的晴雨表。要利用好海南免税这张牌,提高海南旅游整体的独特价值和吸引力。建议做好基础设施和配套,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执笔人:匡贤明 陈薇)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