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对违规减持惩戒力度
来源:经济日报2022-12-16 09:33

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一直是监管部门的执法重点。自11月份以来,因股东违规减持而发布致歉公告的上市公司已逾10家,多数公司将违规减持原因归咎于“误操作”“规则理解不充分”等,对于违规的事后补救也多限于致歉层面,引起了部分投资者的关注和不满。

以某违规的上市券商为例,该公司发布公告称,其股东因未充分理解相关规定,在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减持至低于5%之后的90日内,出现了未披露减持计划而减持的情形。其股东也解释称,此举并非其主观故意行为,主要系对减持相关规定解读理解不充分,已进行了深刻自查和反省,并就因此造成的影响深表歉意。

再看一家自称“无心之举”的主板上市公司,在11月份连拉3个涨停、公司股价创出年内高点后,公司一位高管违规进行了减持。公司给出的致歉公告指出,公司监事在未披露股份减持计划的情况下,因其配偶误操作,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了公司股份,违反了相关规定。但令人心生疑窦的是,这次“误操作”的时间节点有些过于碰巧。

短时间内出现多家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值得深思。从近期违规案例看,涉事人员或发一纸公告一“歉”了之,或仅收到监管部门出具的一封警示函,违规成本明显过低,这很可能是违规减持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近年来我国在法律层面已经加大了对违规减持的处罚力度,比如证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在限制转让期内转让证券,或者转让股票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买卖证券等值以下的罚款。因此,对于近期发生的违规现象,监管层还有进一步加大处罚的空间。

需要看到,上市公司股份减持制度是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对于稳定上市公司治理、维护二级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违规减持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不但严重影响中小股东对公司经营的预期,还会对投资者信心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一旦产业资本大规模减持,轻则令市场承压,重则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顽疾屡治不愈,还需下猛药。要真正遏制违规减持行为,监管层必须动真格,加大惩戒力度,提高违规成本,特别是对于减持过程中涉嫌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从严惩处,让违规成本远远大于违规收益。同时,监管层还应进一步丰富监管手段,提高监管能力,比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可能违规的重点账户给予追踪、检测,将违规行为消除于萌芽中,这样既可以提高监管效率,还可以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交易秩序。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