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讨论:“对话交易所——上海,为中欧互联互通提速”
“2022上海全球资产管理高峰论坛”11月29日在上海举办。在题为“对话交易所——上海,为中欧互联互通提速”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的多位业内专家共话中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现状及未来。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投资银行部执行负责人许佳在圆桌讨论上表示,从发行人的角度看,要实现GDR的成功发行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
第一,要选择一家优秀的、适合发行人的中介机构,这是成功的基石。去海外发行GDR与境内上市有所不同,涉及众多中介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存托机构、境内外律师团队、审计师、评估师等。A股上市公司由于对国际市场不太熟悉,所以选择一支优秀的中介机构团队对于成功发行至关重要。
第二,需要非常高效的执行效率。许佳介绍,GDR发行涉及尽职调查、上市招股书的撰写和准备、境内外监管机构的审批等一系列流程。“我们需要准备很多英文的文件、路演的PPT,去向国际投资者阐述这家公司的投资价值以及为什么这家公司可以有这样的估值。”许佳表示。
第三,选择合适的窗口发行GDR,并实现合理定价。GDR的发行价格原则上应该参照A股来发行。根据相关的监管规定,GDR的发行价格应该不低于前20日A股收盘价均价的九折,但实际上每个项目最后的价格折扣有所差异。因此,发行人在中介机构的支持下选择合适的发行窗口,同时通过不懈的市场推介,引入高质量的国际投资人,使他们以更高价格参与认购,对融资效率非常有帮助。
随着A股公司发行GDR热情高涨,券商作为专业化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也面临新的挑战。“从券商的角度来说,‘中欧通’业务给予了中资券商参与国际市场的机会,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鲁伟铭说。
鲁伟铭表示,券商在GDR的发行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牵头作用。由于GDR的发行涉及不同类型的机构,券商要理解不同的国际资本市场的差异,掌握多语言、多文化的沟通技巧,保障与境内及跨国监管的顺畅沟通。此外,券商还要加强集团的协同作用,有效发挥境内境外的业务优势,帮助发行人在海外持续布局。
“人才队伍的储备和培育,中后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全球机构投资者形成多维度、多方位的交流,与内资券商形成比较好的互动……这些都是我们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鲁伟铭说。
上海证券交易所全球业务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傅浩总结,从世界各大经济体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经验来看,资本市场的开放往往先从二级市场的国际化开始,而后再追求一级市场的国际化。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作为一项标准的制度性开放的安排,将有力促进一级市场实现国际化。
今年以来,多家中国公司选择赴瑞士证券交易所(下称“瑞交所”)发行GDR。瑞交所业务发展总监马可·埃斯特曼表示,瑞士资本市场一直非常国际化,大量外国公司利用瑞士金融中心筹集资金。目前,来自生命科技、高科技、金融服务、工业、建筑材料等行业的公司在瑞交所大量上市,令瑞交所对于这些行业的公司具有高度吸引力。“瑞士是ESG投资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先行者。我相信,活跃在这一领域的中国公司会被瑞士享誉全球的声誉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