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圳本土成长的企业,汇川技术成立19年来,伴随着工业自动化的时代机遇,业务成长空间不断拓展,迎来一轮轮飞速成长;作为中国工控领域的龙头公司,汇川技术走到了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市值从2010年刚上市的几十亿,一路高歌到目前逼近2000亿。
高速成长给汇川带来了外延式发展的底气。近日,证券时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汇川产投总经理刘成,详细拆解了汇川对外投资的整体布局。据了解,目前汇川产投拥有核心元器件、工控部件、高端装备、能源等领域的优质储备项目超过40个;首期基金已完成13亿规模的募资,投资方向包括双碳、数字化、半导体、汽车电子、智能制造等领域,相继投出了宏微科技、纳芯微、裕太微、积塔、同光半导体、沃太能源等明星项目。
有人将汇川做的业务比喻为工业领域的“神经系统”,在工业互联网、数字化的大浪潮中不断进行着升级。刘成表示,未来汇川产投将继续立足产业,聚焦长坡厚雪的“硬科技”赛道,发挥集团业务协同优势,为“中国智造”贡献力量。
汇川产投总经理刘成
证券时报记者:汇川技术对汇川产投是什么样的定位?结合汇川对外投资的发展过程,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开始做专业化的CVC?
刘成:从公司发展战略上看,集团对于汇川产投的定位,第一,希望我们扮演技术和趋势的洞察者角色,利用我们投资的广度和市场敏锐度,先于公司的业务规划去发现行业趋势,对跟集团的业务有交集点的项目及领域进行提前关注和布局;第二,希望我们能够专注在创新投资,让汇川产投专注于自己擅长的、认知范围以内的硬科技领域投资,不要受到外界的诱惑,守住边界和心性,坚持去做以创新为驱动的投资,关注各种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思维的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汇川技术是2016年开始正式对外进行股权投资的,之前集团的投资都是以并购为主。在试水股权投资后,我们进行了各种尝试:自己投项目,同时也做其它机构的LP,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现股权投资呈现专业化趋势,尤其是在硬科技领域的投资会更关注业务上的互动和产业上的合作。
在早期的时候,汇川投资的动作是非常低频的,由于集团的体量和市值都比较小,产业资本还处于观摩学习的阶段,所以一年只投一两个项目,而且是由上市公司投资发展部在推进。通过前期的沉淀和学习,我们的趋势洞察力得到了提升,同时集团内部各组织在项目运作方面给到了我们极大支持,2019年前后投的一些前沿性的、早期的项目逐渐跑了出来。
2020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企业命悬一线,但却意外地给汇川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会。在市场大部分参与者都比较恐慌的情况下,汇川技术采取了积极的应对策略,包括保供和保交付,这使得我们在2020年抢下了很多以前没有获得的市场份额,公司营收有了巨大增长,奠定了汇川在中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绝对王者的地位。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汇川的主营业务也从单一的工业驱动控制扩大到了覆盖光、机、电、液、气的全工控品类,同时延伸到了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与电源领域,实现了在工业自动化、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双龙头地位。
我们在深度思考后决定做一个专业的投资平台。第一,为汇川触达新兴科技产业领域,整合更好的解决方案,做优整体的解决方案去全方位赋能客户;第二,搭建以汇川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第三,为LP创造好的财务回报,为集团做厚现金储备。
汇川产投的战略目标是基于我们对工业领域的长期积累和深度思考,挖掘出较早期和水下的项目进行布局,并利用我们的产业资源助力项目快速成长实现经营成功;在追求高财务回报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汇川延伸业务边界、探索未来可以支撑公司主业长期发展的方向。
证券时报记者:汇川产投什么时候开始基金化运作?新基金募集情况如何?
刘成:2020年,我们开始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牌照,并逐步规划市场化的产业投资步伐,2021年下半年正式开始募集第一只专业化的基金做产业投资。基于汇川技术的产业地位、行业影响力、投资专业性,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母基金、产业伙伴等在内的很多LP都有极大的合作意愿,在3个月内就把基金募集的框架搭建完成。初期的目标是10个亿,由于合作方比较积极,目前已经完成了13亿的规模,预期最终关账会在15亿左右。
我们在募资的时候也采取了一定的策略,希望通过产业投资的平台去链接更多的资源方。从已有的LP结构来看,除了汇川技术上市公司主体外,基石投资人我们选择了深创投,作为VC界标杆,深创投在基金的运营管理、合规、风控、投后管理等方面都非常专业,充分给予我们运营市场化基金方面的指导。其次,我们也选择了苏州吴中经开区、常州、南通的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这类型的LP都可以帮助我们自身以及被投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匹配需要的政府相关资源,特别是苏州吴中经开区发达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效应会为我们的投资带来外延价值。第三,国泰君安的母基金也是我们这只基金的LP,券商系LP的价值在于未来帮助我们的被投企业更好地对接资本市场。
此外,我们还有来自高校的清华系母基金清石资本和厦门建发集团等机构的出资。汇川产投的这些LP以及母基金都有非常强的直投能力,可以在我们选定项目投资之后进行后续轮的加持,共同帮助初创企业加速成长。
证券时报记者:汇川产投目前的投资情况如何?从具体的投资赛道来看,主要聚焦哪些领域?
刘成:目前汇川产投已投项目40多个,主要关注A轮到B轮的投资机会;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在发展上具有长期成长性的偏后期项目,投资策略相对灵活,目前暂不关注天使阶段的投资。
由于汇川业务品类非常多,在“小业务、强平台”的业务架构体系下,汇川产业链的延伸或者覆盖面会非常广,可以说只要有电机转动的地方,就有汇川的解决方案。基于此,我们也总结形成五个主要的核心投资方向。
第一,双碳。汇川技术的下一个重要战略是做双碳的践行者,我们会关注包括新能源、碳管理、碳回收、碳测量等各个领域的创新机会,我们也会邀请业务部门、各个行业线的同事一起去看项目,除了给公司的战略做支撑,也能发掘更好、更早的投资机会。
第二,数字化。汇川在下一个战略周期里也希望能够做数字化的赋能者,目前汇川已经拥有做数字化基石——中国逾万家自动化工厂的大量驱动与控制方案使用了汇川的技术,这是工业互联的底层。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用这些驱动控制技术去提炼工业生产的数据,让数据产生价值,在其中去寻找数字化过程中大量的投资机会。所以围绕数字化的投资,是伴随着汇川的工业数字化平台的不断发展而衍生的新方向。
第三,半导体。对于半导体的器件公司来说,汇川是下游客户;对于半导体的装备来说,汇川扮演了供应商的角色,这样的特殊“中间人”,能够让我们发现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机会,能更好地洞察行业内的优质标的,因而也是我们投资方向中一个很重要的赛道。
第四,汽车电子。汇川目前是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供应商,包括理想、小鹏、广汽、红旗等车企都使用汇川提供的动力系统,但是在汽车电子领域汇川并不是所有环节都会涉及,所以我们需要用产业投资来搭建比较丰富的产品矩阵、组合方案等,通过产业投资来扩充朋友圈,共同探索洞察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趋势,形成合力。
第五,智能制造。包括3C、锂电、机器人等领域有很多自动化、智能化的机会,也有一些配套高端装备的核心解决方案如AI、精密部件、机器视觉硬件等方向,我们都会重点关注。
证券时报记者:传统CVC投资都强调产业赋能,给订单给资源是常用的打法,汇川技术是如何做的?在投资风格方面有哪些特色?
刘成:除了给订单的打法之外,汇川可以为被投企业提供多场景的业务验证机会,同时,被投企业的业务也能够完善或做优汇川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双向赋能。
以我们投资的牧镭激光为例,这个公司主营测风激光雷达系统,提供激光测风完备解决方案,利用激光传感技术提升风电机组稳定性、安全性,实现风能利用效率最大化。牧镭在主控、变桨、偏航等方面,都可以和汇川形成协同,双方合力做优解决方案为主机厂客户实现风电机组更安全、更可靠、更智能、更高效。长远来看,汇川也可以基于牧镭激光提供的风场数据,升级自身变桨、偏航系统的算法和边缘计算能力,实现风机机组的智能监测、运维,联合牧镭共同探索和落地风电行业的能源数字化方案。
又例如深度智控,该公司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拥有超过20年的中央空调及综合能源系统的研究积累,以及覆盖空调和空压机等设备的70多种机理模型,并且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IDC等场景下已经积累大量客户,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可实现对设备节能的闭环控制,且节能效果显著。在双碳+数字化的战略背景下,深度智控在设备节能领域的软件算法可以充分和汇川的数字化平台融合,提升我们在工厂空调、空压机等公辅设备领域的节能方案能力,支撑我们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更好地商业化落地。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以来整个市场面临内外部的复杂环境,一级市场也面临资本寒冬,汇川技术如何看待当下的投资环境?
刘成:在疫情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挑战,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创业企业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下行的经济环境下,马太效应更加凸显,好的资源全部集中在头部企业,有些头部项目的估值很高,对于产业投资人是一种挑战,这种形势下对产业投资人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做到提早洞察和布局,用深度思考和投资阶段前移去避免盲目追高。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产业资源,用协同收益对冲掉一部分的估值泡沫,降低综合投资成本。此外,我们在挖掘新项目的时候,会更加关注标的企业在下行环境中的风险管理能力、战略与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产品的创新能力。
而对于创业企业也会有一些优胜劣汰,真正有韧性、优秀的企业是能够挺过这个周期,并且经过考验后变得越来越强大的。我们做硬科技投资,需要明白硬科技公司的特点就是要自身能造血,好公司需要有这种过冬的能力。而汇川技术本身也经历了完整的经济周期,经济下行的阶段让我们思考如何储备好过冬的粮食,挺过最艰难的时期,我们也非常乐意把这些商业上的成功经验分享给我们的被投企业。
做投资最重要的还是要锻炼心智、磨练心性。没投到的项目不用遗憾,一个公司的估值合理性一定是和企业经营的阶段相关的,单靠讲故事、讲模式、讲理念是走不远的,再好的赛道回归本质都是实业。当下并不太好的大环境对于我们投资团队来说也是很好的修炼内功的机会,在环境转好后或是团队在深挖水下项目的时候,能够有更好沟通的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及平和的心态来取得业务成功。
校对: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