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息、缩表,是公认的治理严重通货膨胀的标准药方。
所谓严重通货膨胀,不仅仅表现在通胀数据的持续高企,也表现在持续通胀预期的形成以及预期的难以扭转。后者显然更要命。持续通胀预期一旦形成,于需求而言,把钱尽快花出去肯定是理性选择,早买好过晚买;于供给而言,肯定晚卖比早卖更有利。买、卖之间相互作用,自我强化,通胀及预期就日益顽固起来,治理难度随之越来越大。
所以,面对经济运行中或有的通胀威胁,首先要防微杜渐、心弦紧绷,尤其不能让通胀预期轻易形成。其次,在通胀生发、预期形成的情况下,显然早动手坚决打击比朝三暮四、犹豫逡巡好得多。另外,通胀预期都是慢慢刺激、不断累积而成,所以打破预期、达成治理目标,也需要一个足够匹配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美国7月份通胀数据公布后,许多人的情绪迅速乐观起来,甚至认为已经到了可以讨论一下美联储何时降息的时候,这就有点儿想入非非了。美联储上周末的严厉表态,看起来还算及时,不知能否打醒这些“梦中人”。
虽然紧缩的货币政策是治理严重通胀的必要手段、重要手段,但仅仅寄希望于严厉的货币紧缩就能把严重通胀打下去、稳定住,显然是不现实的——理论上讲不通,实践中好像也没有成功案例。必须承认的是,在治理严重通胀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存在局限性。就需求看,有些需求——比如维持正常生存状态的需求——刚性很强,很难随货币的紧缩一同被“紧缩”下去;就供给看,持续昂贵起来的资金和持续紧张起来的流动性,也对内部供给的有效增加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如果打定主意仅仅倚仗持续的货币紧缩来治理严重通胀,梦想“一招制敌”,本质上大约无异于通过制造一场未来的衰退(甚至严重衰退)、一次危机(甚至严重危机)来“替换”迫在眉睫的危机。如此操作,无论如何都有些“先拆楼后建楼”、“死机、重启”的味道。这虽然也不失为一种破解困局的办法,但造成的财富损失、社会伤害实在过大,但凡有点儿别的办法、别的希望,当然最好别这么“拼命”。
目前形势下,许多人希望通过回顾、镜鉴“沃尔克时代”,找到破解目下困局的完全之策。这也可以理解。隔了四十多年的两个时代,面临的困难、可取的解困之道,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两个时代的差异无疑也是巨大,仅比较工业产品制造能力,两个时代即不可同日而语。时代差异之下,解决严重通胀的办法显然也要有所不同。相较“沃尔克时代”,当今时代世界范围内的市场条件、贸易条件、投资流动顺畅度无疑要好得多,在紧缩货币、抑制需求的同时,保持充分协作精神,着力保证贸易、投资的通畅,保证世界的和平稳定,这对顺利治理严重通胀、达成治理目标无疑是极为重要、助力极大的。
从充分合作、与人为善、互利共赢的角度看,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一个国家治理严重通胀是有外力可借的,而且只有内外积极因素充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有可能在治理严重通胀的同时,避免破坏力巨大的严重经济衰退。美国如此,别的国家也一样。这才是当今这个时代治理严重通胀的正常操作、正确操作。但是,让人遗憾的是,目前的治理路径与正确的路径显然差异巨大。沿着目前的路径前行,前途注定多舛,最终收获一次更严重的衰退,或许是大概率事件。
如此试错之外,当然还有试图通过持续降息达到抑制严重通胀的操作。道理上也不是完全讲不通——通过持续宽松货币,刺激国内投资,增加生产、供给,进而实现通胀形势的逐步缓解——这种可能性当然也可以存在。不过,远水难解近渴,现在的通胀形势犹如烈火烹油,很难允许“慢慢来”的操作,另外,生产的全球化,也从根本上限制住单凭一己之力就把问题彻底解决掉的可能性。
全世界的通力、充分合作,才是治理严重通胀的正确途径,不惟治理通胀如此,解决别的什么问题也一样。人类走到今天,应该超脱出旧时代的窠臼,走一条更符合时代身份的新路径。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