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和礼拜日有什么区别?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蔡非2021-06-04 10:00

我个人的公众号上前几天有位读者留言,说“你的文章里谈到星期天居然说礼拜日?是不是太洋奴了?”

我小时由外公外婆带大,外公外婆是武汉汉口人,他们那一代人说经常说“礼拜日”,所以耳濡目染之下,我有时也会脱口而出说“礼拜日”而非“星期天”。

新媒体时代,阅读量上万评论上百都很正常,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为了这种事情纠结也不是怪事。

“礼拜日”我们都知道来源于西方基督教宗教传统,那星期日的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文化传入,于是带来了礼拜日公休的习惯。于是1872年6月13日,上海《申报》有社论称“每七日休息一次的制度对于人生有益,中国应该模仿”。

1883年,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有幸第一批享受到周末休息的权利,不过当时不称为礼拜,公告说:”每逢 “星房虚昂”等四日停工休息,星房虚昂日即泰西礼拜日。”

28天为月缺月圆一次,所以古代28天为一个月,再加上闰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这28天正好和传统上二十八星宿相对,每天对应一个星宿。所以过去的人看看农历书,看到“星房虚昂”这四天,就知道是星期天该休息了。

这就是星期制的由来,当时正值洋务运动。讲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化礼拜为星期,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下巧妙的实践。

但这种周末休息的习俗在当时应该还不太普遍,因为1901年粱启超访问美国,观察到在美国的华人商店经营落后。粱启超认为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白人商店有周末休息的习惯,而华人店员却没有这项权利,所以华人店员总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的。

到了1902年,清政府制定全国中学大学的休假制度,规定除寒暑假外,皇太后皇上,皇后的生日,以及孔子诞辰,端午中秋等为法定假日,同时也规定每逢 “星房虚昂”停学一天。算是官方正式承认了星期休假制度。

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厚重的国家来说,引入任何外来文化都免不了争议,所以从一开始,就有人反对这种新的休息制度。

1870年代后,像上海武汉等租界城市,围绕着周末开始了休闲经济,每逢星期日人们都会去商业繁华区的茶馆,餐厅,戏院等娱乐场所游玩。而且当时人已经发现,星期六晚上的娱乐生意,甚至比星期日更繁荣。

于是就有道德人士表示不满了,表示,“星期日不是狂欢日,大多数人把这一天不用来休息,而用来娱乐是不道德的,应该在星期日潜心休息才对。”(这种观点和今天主流的“工作日好好工作,休息日痛痛快快地玩”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

还有些文化保守主义者,见周末休息的潮流无法阻止,于是改变方向,要求时刻牢记“勿忘国耻”,将每周七天改名为“同忧日,同学日,同进日,同心日,同力日,同德日,同乐日”。以此提醒人民警惕西方影响。

还有人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思考,比如当时有人提出来:大多数行业的人都集中在周末休息,这样会不会导致社会事业停顿呢?

不过,很明显,过日子的老百姓是最实际的,经过百年的演变,今天的绝大多数人并不在乎周末休息的习惯从何而来,到底是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

到底是星期日还是礼拜日,不在乎,反正尽情享受休假就好。


责任编辑: 王焕城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