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即将印发实施,地方国企改革已经先行一步,迈出了更快步伐,推出了更多举措。特别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突破。
事实上,对国企改革来说,在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探索之后,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具备了较好的操作办法与程序,只要敢于突破,是能够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的。尤其是地方国企,更可以放开手脚改、敞开思路改、突破框框改,而不是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改得不彻底,放得不全面,从而使改革后的企业仍然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仍然受到太多的约束与限制。
深圳市国资委主任余钢在深圳市政府8月11日举行的国资国企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深圳市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业有30家,拥有上市公司30家,还有许多家是战略参股企业。整体上看,深圳国资没有一家企业亏损,没有一家‘僵尸’企业。” 而从具体数据来看,上半年,深圳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净资产分别比年初增长4.8%和2.5%,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营业收入3031亿元,同比增长5.1%;利润总额475亿元、净利润351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上缴税金564亿元,增长2.9%。
为什么深圳的国企能有这么好的效益,能有如此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够做到没有一家国企亏损,更没有一家“僵尸”企业,原因就在于,深圳的国企改革力度是比较大的,改革也是比较彻底的。目前,深圳的市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比例已达到82.1%、资产证券化率达到57.1%;完成3家商业类直管企业和78家二级及以下商业类企业经营班子整体市场化选聘。也就是说,深圳的国企已经从有限市场主体逐步成为完全市场主体,可以依据市场化要求对企业进行管理,可以按照市场竞争需要对国企内部实施改革,包括用人制度改革。
这也意味着,虽然国企改革已经推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地方国企的比重也已经相当低。但是,保留的国企仍然没有能够走出“被保护”的格局,仍然是政府的附属物。而一旦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企业的内在动力就难以激发,各种条条框框就会制约企业发展,创新动力、经营活力、管理能力、企业竞争力就无法真正形成与激发。因此,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就显得极其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推进国企改革呢?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是否要实行相同的政策呢?国企在推进分类改革的同时,是否可以根据不同层级要求,也同步实行分级改革呢?也就是说,基本改革原则,就是分类改革,而具体改革手段,就是分级改革。所谓分级改革,就是中央企业依据战略地位不同,进行分类改革,商业类企业全面推行混合所有制,包括集团层面的混合。公益性企业依据需要推进混合所有制,不是战略性行业,集团层面原则上不混合。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在二三线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集团层面原则上不混合。
省级国有企业,与中央企业相比,其战略地位、国际影响、对国民经济稳定性的作用等,要相关弱一点。因此,改革的力度也可以大一点,混合所有制的范围应当更广一点。像深圳这样,可以在绝大多数企业中推行混合所有制。混合的结构,则可以依据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确定混合标准,而不是“一刀切”。考虑到省级层面的国有企业,既没有中央企业那样具有国民经济核心作用的企业,也没有市场以下那样的公益事业企业,如水、电、气等,更多的都是竞争性企业、商业类企业。因此,在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可以把混合的范围放得更宽一点,集团层面的混合也可以内容更广一点,不需要收得太紧。原则上通过成立国有资本投资经营公司来、国资委对国有资本投资经营公司履行出资从职责,而不对具体企业进行管理,从而真正实现从管资产向管资本的转变。
市级及以下国有企业,除保留水、电、气等公益类企业,且也能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社会资本之外,其他经营类、商业类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交由社会资本来管理。在此基础上,撤销国资监管机构或转型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一方面,可以获得一部分国有资产转让收益,化解政府债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盘活国有资产,让国有资产效益更高,让国有资本焕发新的生机。不然,这些国有企业都会在现行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手中变得越来越瘦、越来越小,最终被完全耗尽,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如果国有企业能够通过实行分类分级改革,对不同层级的国有企业采用不同的改革方式,那么,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营效益就能大大增加,社会资本的作用才能更好发挥,从而对资源实施更好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