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科创板解禁才一天,股东就匆忙减持套现?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谭浩俊2020-07-27 08:41

7月23日,部分锁定一年期的首批科创板首发股份、机构配售以及战略配售股份迎来解禁之后的第二天,首批科创板公司“减持潮”出现了。据中新经纬客户端统计,共有光峰科技新光光电乐鑫科技瀚川智能沃尔德西部超导嘉元科技容百科技8家科创板公司发布股东减持计划。以7月23日收盘价计算,上述8家公司股东减持金额达到67.92亿元人民币。

看到这则消息,忍不住让人想起软银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的事。从最初的2000万美元到追加投资后的总计8000万美元,让孙正义获得的回报是——2900倍。由此,孙正义也一度成为日本首富。

事实上,当初的阿里巴巴,可能情况还不如现在的科创板公司。正是因为如此,国内投资者都不看好阿里巴巴,都不向马云伸出援助之手。最后,只有孙正义慧眼独具,给了让马云一飞冲天的机会,也给了孙正义自己发财的机会。

按理,阿里巴巴的“教训”,应当引起中国投资者的重视,应当抓紧抓好投资机会,而不要鼠目寸光,只看眼前利益。要知道,很多创业型公司,不可能刚一诞生就表现出成人的样子,就显露出伟人的神态。刚刚诞生的创业型公司,就跟刚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没有太多差别。关键就看,投资者有没有独到的眼光,有没有长远目光,能不能有耐心去陪伴科技型公司一道成长。显然,孙正义做到了,而中国的投资者却放弃了一次财富爆发性增长的机会。

而今天的科创板公司,竟然在首批公司解禁仅仅一天的情况下,就有8家公司的股东套现68亿而去,从而给科创板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更给相关企业带来不利的伤害。我们不禁要问,此举到底是中国的投资者太没有眼光、太没有产业意识、太没有投资经验呢,还是科创板公司真的没有投资价值。

要知道,出现快速撤离的现象,并不是好现象。对科创板来说,所以叫科创板,能够进入市场的,大多应当是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影响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的,是能够让投资者期待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股东快速套现现象呢?尤其是西部超导,股东减持比例竟然高达14%。不管有什么理由,这样的减持方式,对企业都是致命伤害。而导致股东大量减持的原因,减持最多的二股东认为,是为了补充公司运营资金。

实际上,是因为公司的业绩出现的“变脸”,   公司2019年、2020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14.63%、-13.16%。如此大的变化,自然让公司股东感到恐慌,大股东恐慌了,那普通投资者怎么办呢?大股东都对企业没有信心了,一般投资者还如何对企业有信心呢?

这也意味着,股东匆忙套现,尤其是大股东,可能不是投资无眼光,而是对企业太了解,对企业的前景没有信心。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科创板企业中,有的可能也是滥竽充数。一旦监管到位,部分企业也可能会因为自身实力不足,而最终退出市场。

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面对企业下滑,作为投资者、尤其是企业大股东来说,更应当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坚定企业信心,鼓励投资者关心和关注企业,而不是自己落荒而逃,给其他投资者带来心理压力、信心压力。

这样的结果,只会让企业处于更加被动和不利的局面。从这点来讲,这次的首批科创板企业被大量减持套现,是不太好的现象,是对科创板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

我们并不反对股东可以依据自身需要减持、套现,但是,决不是无序减持、无序套现。科创板需要企业和投资者的共同呵护,尤其是大股东,应当更加重视企业的培育,企业信心的确立,而不是把利益落袋为安。

监管机构面对这种见利就要、获利就逃的投资者,是否也要建立相关的信用档案,在今后的监管中,实施重点监管,并依据实际,对其参与定增、战略投资等予以一定约束,值得思考。

我们承认,资本是追逐利润的,但也要把握好度,把握好市场节奏,与企业同成长。否则,应当有所约束与制约。

责任编辑: 柯眉美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