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发布,为“十五五”时期中国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议》提出,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等。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方面,明确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动能转换,传统依赖投资与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面临转型;同时,外部环境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在此背景下,要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迫切需要新的增长动能。而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逐渐接过增长的“接力棒”。
这一转换不仅是应对短期压力的策略调整,更是着眼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领域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以创新作为最重要的驱动力,通常也拥有更高的技术壁垒,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和知识沉淀。同时,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牵引着更长、更复杂的产业链条,具备更强的产业生态构建能力,往往能创造出远高于传统产业的附加值。
因此,这些产业的发展,其意义绝不仅仅是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增量,更深远的价值在于,它们正在重塑和构建一个根基更为稳固、结构更为优化、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这种体系的构建,正是“十五五”产业升级方略的重中之重,其目标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实质性跨越。
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浪潮,正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它不仅向上拉动了高性能计算、AI芯片、数据标注与治理等基础设施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更向下赋能千行百业,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生物医药乃至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催生出庞大的产业生态。具身智能更是将人工智能的“大脑”与先进机器人的“身体”相结合,打开了全新的应用场景。
这种由算法突破带动硬件迭代、再到应用场景拓展的生态升级模式,恰恰正是新质生产力“助推器”作用的生动体现,是一种内生性的、由创新所定义的增长范式。这种范式不依赖于外部市场的简单扩张,而是通过技术迭代和产业协同,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和价值空间,这不仅是全球AI竞速的底牌,同样也是“十五五”时期中国如何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的关键所在。
过去我们谈论“中国制造”,更多是基于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而今,从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到“专精特新”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再到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的不断突破,中国创新的种子正在结出产业的硕果。这种内生性的增长动力,是中国经济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它意味着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变局中,我们正从过去的参与者,逐渐转变为拥有更多主动权的塑造者。
当然必须看到的是,尽管新质生产力势头强劲,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仍面临各种挑战,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可能伴随的就业结构性问题也需妥善应对。这些挑战,也正是“十五五”时期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关键。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面前,应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可以说,“十五五”将是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释放强劲动能的攻坚期。我们今天所看见的中国经济创新力,正处在一个由量变积累再到质变跨越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