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应聚焦科技、服务与区域三重突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孙立坚2025-10-30 09:29
(原标题:扩大内需,应聚焦科技、服务与区域三重突破丨孙立坚专栏)

孙立坚(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为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在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建议》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置于核心位置,明确“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本文将结合《建议》要点,重点探讨“十五五”时期扩大内需的有效方法:以科技创新驱动供给升级,以服务业升级激活消费潜能,以区域协同优化资源配置。

科技创新驱动供给升级

围绕“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驱动作用明显增强。

笔者认为,上述目标与扩大内需的政策逻辑高度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条传导路径。

一是以科技驱动供给能力升级,有助于带动新型消费与投资需求扩大。AI、6G、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等新技术的产业化会催生新产品与服务,形成“科技—产业—消费”链条,既能扩大有效投资(先进制造、数字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投资),也将创造新型消费场景(智能终端、数字内容、智慧医疗等)。

二是数据要素市场化将释放新型服务业与平台经济更多需求。数据确权、流通与收益分配机制可推动数据要素进入交易,提升平台与产业数字化水平,拓展数字内容、在线服务、物联网应用等消费;而算力中心建设与“东数西算”等投资则将进一步扩大信息基础设施需求。

三是绿色与能源安全投资将拉动、并形成长期消费升级。《建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包括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绿氢、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可构成大规模绿色投资,带动装备制造与建造需求;同时绿色产品与服务(新能源车、绿色家电、低碳建筑等)则将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这些方向通过扩大有效投资与创造新型消费场景,推动需求结构升级与总量提升,且在数字与绿色领域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与外部性。

服务业升级激活投资与消费潜能

《建议》提出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要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两种服务业形态可以通过不同机制起到扩大内需的关键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面向制造业和农业的专业化服务,如研发设计、工业软件、信息服务、供应链和物流、检验检测、融资租赁、生产性金融、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工业软件等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带动高端装备、绿色能源、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形成投资需求;同时,通过产出更优质产品与服务,反过来拉动居民消费升级。

而生活性服务业则直接面向居民消费,如文旅、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养老托育、体育、餐饮住宿、家政社区服务、文化内容与数字娱乐等。其作用是可以直接扩大服务消费比重,优化需求结构,形成“新场景—新供给—新消费”正循环。生活性服务业扩容提质将带来更细分的服务需求,反向刺激生产性服务业(数据服务、平台技术、支付清算、智慧物流、内容生产工具等)的发展。例如,智慧安防、应急管理、数字治理、医疗生物、AI应用等,都为生活性服务业创造了更多新的场景。

结合前述“科技创新”在扩大内需中发挥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将迎来重大机遇,特别是数据要素市场化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数据确权、流通、交易与收益分配机制建设,将为数据治理、隐私计算、数据合规咨询、数据资产评估与审计等服务创造市场;而“东数西算”、算力中心升级则可以带动云服务、IDC运维、AIGC工程化、模型训练/微调服务等专业化需求。

对于生活性服务业而言,“十五五”时期四大领域或将迎来快速增长。一是医疗健康与生物医药服务。《建议》提出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围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的任务,聚焦生物医药、公共安全与智慧治理,将带动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康复与护理、医检及CRO(合同研究组织)/SMO(现场管理组织)服务拓展。

二是文旅与数字内容、体育休闲产业。《建议》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可以预见,AI生成内容、XR/VR文旅、赛事经济、沉浸式演出等新型消费场景将迎来快速增长。

三是教育与职业培训(含“新质生产力”技能)。《建议》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AI与智能制造普及将带来工程化、数据、网络安全、智能网联等更多不断新增的培训服务需求。

四是养老托育与社区服务。《建议》提出,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接下来,智慧养老、“互联网+护理”、家庭照护补位服务等将快速发展,数字经济、物联网、AI与智能制造也为智慧养老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技术底座支撑。

综合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数据要素与数字基建”“工业软件与关键核心技术”“绿色与能源安全”“产业链韧性”高度对应,构成“扩大有效投资+提升供给质量”的内需之源。消费型服务业与“AI应用场景(智慧治理、智慧医疗/安防)”“生物医药与公共安全”“数字治理与数据安全”的结合,形成“新消费场景+高质量服务供给”的内需之核。

区域协同优化资源配置

《建议》提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通过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能够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区域内投资与消费乘数效应,推动“跨区域供给—跨区域消费”的内需增长。

另一方面,区域协同发展将有效促进产业协同与分工深化,使产业链上下游在区域内形成更高效分工(例如研发在核心城市、制造在周边城市、配套在县域),提升供给质量,带动生产性服务投入增长与最终消费升级。

此外,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公共服务共享,特别是跨区域交通、能源、算力、数据等基础设施互联,将有利于扩大出行、文旅、医疗教育等服务消费半径,拉动区域内需。数据成为跨区域生产要素,能够促进平台服务、工业互联网和数字贸易的发展,直接带动内需增长。

结合科技创新驱动供给升级、服务业升级激活消费潜能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几个关键方向。

一是围绕强化“科技+产业+要素”一体化底座,以算力枢纽、5G/6G、数据跨域互通为支点,打造跨区域创新网络与产业协同平台,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区域扩散能力。二是围绕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的要求,通过区域内多点布局(备份产能、关键原材料储备、备用供应链节点)降低系统性风险,保障关键领域供给安全,同时扩大区域内投资与中间投入需求。三是推动绿色能源区域互补,对于风光资源与负荷中心(电能消费的集中地区)的错配,可通过跨省输电、储能协作、绿氢示范等实现互补,进而将带动绿色投资与相关服务消费(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分布式光伏运维等)。四是促进智慧安防、应急管理、医疗数据互通等公共服务在区域层面协同,扩展服务消费供给半径,提升居民获得感。

综合来看,区域协同发展与扩大内需的核心关联在于:通过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要素流通、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协同和公共服务共享,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与质量,从而实现扩大有效投资与创造新型消费。

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过程中,实现“数据要素流动—数字基建互联—绿色互补—供应链韧性—公共服务协同”是关键,应发挥区域对新质生产力扩散与内需升级的关键作用。

总之,“十五五”时期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扩大内需不仅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选择,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创新、服务业升级与区域协同三大路径,揭示其内在逻辑与实施关键要点。

首先,科技创新是扩大内需的源头活水。突破“卡脖子”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不仅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更将催生AI、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新产业投资与消费场景。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则将进一步释放数字生产力,为服务业与制造业赋能奠定基础。

其次,服务业是连接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枢纽。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升产业链效率带动高质量投资,生活性服务业通过创造新场景直接拉动居民消费。二者协同互促,形成“科技—产业—服务—消费”的良性循环,但仍需克服关键软件短板、数据制度建设及人才供给不足等挑战。

最后,区域协同发展是优化内需空间结构的关键机制。通过打破行政壁垒、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建设跨区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网络,能显著降低交易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投资效率与消费半径的双重提升。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