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痰酸菜”惹关注,“舌尖安全”不能只靠事后追责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胡欣红2025-10-30 06:49

据10月28日中新社报道,近日,辽宁兴城市某酸菜厂的一段视频,让公众对“舌尖上的安全”深感揪心:一名操作工站在腌渍池内叼烟作业,烟灰落入酸菜中,更作呕的是他甚至向池内吐痰。

当地有关部门迅速介入并发布情况通报,表示该批次酸菜已被全部扣押,未流入市场,并将按照相关操作规程销毁,相关涉事企业正在接受调查。

这份官方回应并未完全消解人们心中的焦虑。正如有网友所说,“老痰酸菜”的恶心之处更在于其展现出的企业日常监管形同虚设。从报道中看,腌渍池作为食品生产核心区域,竟无任何卫生管控措施,而操作工抽烟和吐痰时的行云流水,“怎么看都不像第一次”,足见涉事企业对食品安全的漠视程度——若有常态化监督,怎会容忍如此明目张胆的违规行为?而且,人们担心,曝光出来的并非偶发个案,还涉及相关监管的缺失,以及食品安全治理中“事后追责”的局限。

真正筑牢防线,必须跳出“曝光—整改—反弹”的循环,将食品安全治理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和全程透明。事后处罚再严厉,也无法挽回已造成的健康损害和社会影响,唯有让生产全流程在“阳光”下接受监督,才可能有效遏制乱象。

具体看,一是强制有关食品企业安装实时监控设备并同步存档至监管平台,监管部门随机调取查看,堵上迎检前“突击整改”的漏洞。二是不妨尝试推行“溯源码”举措,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生产企业资质、原料来源、加工流程、质检报告等信息,以市场监督倒逼企业规范操作。三是强化“飞行检查”的频次与深度,不仅抽查成品质量,更要核查原料采购、废弃物处理等细节。此外,建立“违法企业黑名单”,公开涉事主体信息与处罚结果,让失信企业接受市场的惩罚。

保障食品安全从来不是“一罚了之”的短期任务,而是需要长期守护的民生底线。个案式处置只能治标,唯有构建“全程透明、全民监督”的长效机制,才有望治本。“舌尖上的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唯有将“透明”贯穿始终,才能让每一份食品都经得起检验,让每一位消费者都吃得安心,真正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起对食品安全及食品监管的信任与信心。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