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证券国投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韩晖:中国经济的确定性价值——全球波动中的信心锚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韩晖2025-10-27 16:53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全球经济波动频繁、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地缘冲突此起彼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科技竞争格局加速演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3%,低于过去二十年的平均水平,全球通胀依旧高企,多数主要经济体处于高利率周期,外需减弱、债务风险上升成为普遍现象。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确定性正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展现出韧性与稳定,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信心锚”。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波动主要源自两方面:一是地缘政治风险频发带来的能源、贸易和金融不确定性;二是货币政策周期错位导致的全球流动性分化。自2023年以来,美欧主要经济体延续紧缩政策,美联储在通胀回落乏力背景下多次延长高利率周期,欧洲央行也持续收紧流动性,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相比之下,中国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有效缓冲了外部冲击,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制度性保障。金融监管趋向稳健审慎,宏观审慎政策和结构性货币工具精准发力,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同时,也为实体经济增长提供持续支持。

从总体增速看,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5.4%,二季度5.2%,三季度4.8%,三季度环比增长1.1%。这意味着在外需偏弱、内部结构出清延续的环境下,经济仍保持了扩张节奏,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处于相对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增长并非单一部门拉动,而是在产业升级、消费恢复、出口结构改善与政策协同中获得支撑,体现出内生韧性。

稳定的经济增长背后,是结构调整与动能转换的不断推进。前三季度,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出口结构持续优化,“新三样”产品——光伏、电动汽车和锂电池出口同比增长超过25%。消费端持续恢复,服务业零售额同比增长9.5%,旅游、文化和体育等体验型消费成为增长亮点。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衡,绿色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4%,清洁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超11%。这些结构性变化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正在从投资与出口主导向创新与消费驱动转变。

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前瞻性是中国经济确定性的关键支撑。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央强调“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注重在战略稳定中推进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2025年前三季度专项债发行超3.5万亿元,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领域。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政策制定保持透明与前瞻,政策预期稳定性增强,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提供了信心。

制度型开放持续深化,为外资稳信心、稳预期提供了新动能。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清零”,服务业扩大开放稳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速,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改革稳步深化。2025年上半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约3万家,同比增长约11.7%,显示外资主体对中国市场空间与产业配套的认可;同期实际使用外资为人民币4232亿元左右,同比下降约15.2%,反映全球资本周期与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但结构上高技术领域吸引外资占比提升、研发与区域总部布局加速,外资“提质”趋势延续。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报告指出,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整体下降的背景下,中国仍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在全球贸易体系分化的背景下,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动国际合作。从RCEP全面实施,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中国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绿色能源、数字基础设施、跨境电商等领域合作成果显著。通过推动贸易便利化、强化区域供应链协同,中国在稳定全球经济预期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中国的开放并非单向市场准入,而是以制度性、规则型开放促进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例如,碳交易、绿色金融、数字监管标准等新领域的规则建设,正成为全球合作的新方向。

科技创新则构成了中国经济中长期确定性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目标是3.3%,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链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能源车、储能、智能装备、算力基础设施等产业集群快速壮大,成为拉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中国科技型企业在人工智能模型研发、卫星导航、清洁能源设备等领域实现突破,部分核心指标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创新驱动不仅带来经济动能,也增强了外部环境变化下的系统韧性。

展望未来,“十五五”规划时期将是中国迈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阶段。到2035年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创新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有望达到15%,能源强度较2020年下降20%以上。区域一体化、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将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存在的格局,中国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冲击,以结构性改革巩固内生增长基础,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合作。

从资本市场与全球配置视角看,“确定性”意味着可预期现金流与政策环境。对于产业投资者,它关乎供应链的稳定与技术路线的连贯;对于金融投资者,它关乎资产价格波动的边界与经济名义增速的锚定。2025年前三季度的数据表明,内需修复、出口结构优化与制造业升级正在共同构筑实体经济的底层确定性。考虑到房地产出清仍在进行、外需仍受高利率周期与地缘因素制约,未来阶段更关键的是以改革增效率、以创新增动能、以开放稳预期,继续把中长期确定性转化为当期增长的现实支撑.

总结而言,在全球波动加剧的时代,中国经济的确定性价值将愈发凸显。它不仅是国内增长的稳定器,也是世界经济的信心锚。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高水平开放的推进,中国有望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继续扮演增长引擎与稳定力量的双重角色,为全球发展注入更强确定性与可持续信心。

责任编辑: 刘少叙
校对: 李凌锋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