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评论丨智能体互联网的演进与中国机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4 09:29

刘东(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2025世界互联网名人堂入选者)

智能体互联网(Internet of Agents,IoA)是指由自主智能体组成的数字生态系统,这些智能体能够彼此发现、通信并协作,在无人直接干预下完成复杂任务。IoA以智能体为主体,支持端到端的自主交互,在智能体互联网范式下,智能体可以根据用户意图彼此对话、协同决策,直接采取行动来完成用户委托的目标,标志着互联网走向了由“智能体驱动”的新型业态。

智能体互联网并非凭空出现,其技术突破伴随着需求牵引,使智能体互联网迅速升温。一方面,企业和用户面对海量信息和复杂数字流程,自动化助手的价值日益凸显。Gartner(高德纳咨询公司——编者注)预测到2028年,将有15%的日常事务由人工智能代理自主处理,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应用将内嵌代理智能。据估计,智能体相关市场规模未来几年将以年复合46%的惊人速度增长。智能体技术被视为改变商业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颠覆力量,各国政府和科技巨头纷纷将其纳入战略规划。另一方面,产业界的投入和协作推动IoA生态加速成形。华为《智能世界2035》报告就预测,到2035年全球AI智能体数量将达9000亿,超90%中国家庭将拥有智能机器人。而这些智能体必将逐步形成互联互通、协同演进的新生态。

智能体互联网是构筑在当前互联网体系及基础设施上的新型网络,是互联网的又一次演进与跃升。然而,在其蓬勃兴起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亟待应对。

IPv6协议持续演进将对智能体互联网发挥引领作用

智能体互联网需要解决海量、大规模智能体协作的寻址发现、动态组网、安全验证等问题。当前各方提出了新的需求与要求,但支撑新需求落地的技术方案尚需探索与实践验证。

智能体互联网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持续演进的新形态,将在IPv6协议构建的互联互通根基之上,进一步拓展互联网的能力边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海量地址空间与地址语义扩展。地址空间需满足千亿级智能体的唯一标识需求,且智能体间需要实现端对端直接、对等交互。数据资源对象可以是数据库、文本、图像、视频等,为每一个对象分配唯一标识,便于精细化细粒度管理。

名字服务发现与寻址。智能体互联网的广域协同与实时交互依赖于名字服务发现与寻址机制。服务发现的主体将由智能体发起,查询信息需兼顾语义服务信息与IP地址,要求构建新型的名字服务发现系统,能够实现动态注册、扩展语义解析规则,达到意图驱动发现及寻址能力,同时能够应对新的安全威胁。

智能组网与资源优化调度。在路由规划上,智能体网络需要基于任务需求进行动态路由规划实现最优传输,增强内容感知能力;在业务流量上,智能体网络除了南北流量外,将新增大量东西向流量,且频繁的多模态流量交互带来了流量结构性变革;在移动性上,智能体(如自动驾驶车辆、无人机)需在移动过程中保持IP地址稳定,会话不能中断,确保智能体在跨域及移动时保持持续服务能力。

安全性与可信身份。智能体间的自主协作需以“信任”为前提,而通过IPv6可构建智能互联网“身份—连接—数据”的全链路安全。

需明确的是,IPv6演进技术对智能互联网的支撑作用,并非静态的。虽然IPv6协议持续演进,目前已有包括SRv6(分段路由)、APN6(应用感知网络)、IPSec(互联网安全协议)、MIPv6(移动IPv6)等新技术涌现,以支撑智能体互联网的相关需求,但仍需在技术融合、场景落地与生态协同中持续探索与实践。

数据空间助力智能体互联网走向规模化落地

数据是智能体的根基,IoA环境中智能体将处理海量异质数据,包括个人敏感信息和各类知识资产,而其决策也将由数据来驱动,如何确保数据主权和使用规范,记录模型训练数据来源,避免滥用和合规风险,都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数据空间提供了分布式的数据协作平台,基于共识的管理规则、数据标准、接口协议和安全机制,实现数据安全可控互操作与可信流通共享。

具体来说,智能体互联网关注如何让域间及域内智能体高效地发现服务、调用工具、协同完成复杂任务;数据空间关注的是在这些协同过程中“数据”如何被安全、合规、可控地使用和交换,两者结合就相当于给自主智能体的协作网络配备了完善的数据“交换规则”和“信任底座”。智能体可以通过数据空间机制,可信地获取所需的数据和服务,而数据提供方也能通过策略控制和技术保障放心地跨域共享数据价值。

数据空间明确规定了“谁可以用数据,用在哪,用多久”等数据使用规则,并在每次数据使用时自动记录,以便事后追踪。这使得数据流通与治理不是孤立的技术模块,而是智能体互联网整体运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体来看,数据空间提供了智能体互联网实现规模化应用的核心能力:

数据易发现和易选择。智能体可以轻松检索到所需数据的目录和使用策略,快速做出是否使用数据的决策;数据使用可签约和受约束。各方智能体之间,尤其是跨主体、跨域场景下能够自动形成明确的数据使用合同,约定如何使用数据以及使用数据后的责任;数据使用可验证和可问责。数据每次被访问或处理时,都自动留下记录并形成可验证的证据,便于处理数据争议;数据不流动、算法来拜访。敏感数据无需离开原始拥有方,而是由智能体携带算法或模型主动到数据所在地进行计算,从而安全获得结果而不泄露数据本身。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金融、医疗等高敏感领域。

总之,数据空间通过制度+技术的结合,为智能体互联网数据跨主体、跨域流动提供了可信环境和基础设施,它确保“数据用得上、用得安全、用得可控”,从而让智能体从“单一智能”走向更大范围内的“群体智能”,成为大规模落地不可或缺的“底座”。

抢抓机遇,构筑我国智能体互联网的核心竞争优势

智能体互联网既是科技前沿,也是战略高地。对于我国而言,发展智能体互联网既面临独特的机遇,也存在现实的挑战。下面从产业环境和发展建议两方面展开分析。

产业环境方面,我国IPv6发展已形成部门横向协同、央地上下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系统推进工作格局,关键指标持续增长。同时,我国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智能体互联网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一是IPv6规模部署进展迅速,数据规模巨大。我国网民数量全球第一,其中IPv6用户已超过8亿,基础网络能力全球领先。二是产业数字化进程快,各行业对自动化和智能化需求强烈。三是政府支持力度大。国家将下一代互联网、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等列为战略产业,投入大量科研和产业资金,培育出一大批AI领军企业,并积极支持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国内用户对人工智能(如各类对话助手、内容生产AI)的接受度高,有利于智能体互联网应用落地。使用智能体自动化服务可以部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老龄化问题,也是驱动力之一。

基于上述分析,为推动中国智能体互联网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发展建议。一是制定国家层面智能体互联网发展战略。建议将智能体互联网纳入国家数字经济规划或科技发展战略,明确其重要地位和发展路径,支持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主动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对接,形成覆盖全球的万亿级新兴产业。二是完善法律法规支持。尽快研究智能体法律地位问题,为未来立法做准备。修订现有网络安全、数据法规时,增加对智能体互联网特性的针对性条款,如自治系统的安全义务、重要代理备案要求等。同时为创新留空间,可在某些试点应用中给予监管沙盒政策,放宽部分规定以鼓励探索。三是建立生态体系。组织国内主要企业、高校等成立智能体互联网创新工作生态体系,促进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除ISO/IEC、ITU国际标准化组织外,鼓励更多地向国际专业化标准组织IETF、IEEE、W3C等递交提案。支持相关企业在国际标准组织中承担重要职务,提升产业话语权。成立国际智能体互联网创新组织,凝聚产业共识,组织产业界产品和服务的互操作,定期发布文件、举办研讨会,加强行业交流和合作。四是强化安全监管与评估。制定智能体安全评估指南,建立持续监测机制,实时审查公开代理网络行为,发现异常及时预警处置。探索建设智能体互联网安全靶场,定期举办攻防演练,提高抗攻击能力。五是人才培养和公众教育。支持高校设立相关交叉学科专业,如“智能体系统工程”“数据和AI治理”,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治理的人才。六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治理。利用双多边国际合作及技术产业组织平台,倡议开展智能体互联网治理的国际对话,提出“智能体互联网国际发展与治理倡议”。面向全球市场输出中国智能体互联网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智能化转型,助力我国智能体互联网企业方案出海。

智能体互联网正引领互联网的又一次飞跃,它将深刻改变数字经济运作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智能体互联网的发展既要关注关键技术挑战,也要构建健全治理体系来护航。智能体互联网对我国既是挑战更是难得的产业升级机遇,只要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积累和市场规模优势,我国将有望在这场新技术革命中取得全面突破,谱写智能体互联网时代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