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巴比食品创始人、董事长刘会平:以标准化破局早餐行业痛点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郭博昊2025-10-12 14:28

从1998年怀揣4000元从“中国面点师之乡”安徽安庆闯荡上海,到2003年开出第一家“巴比馒头”门店,再到如今成为拥有近6000家门店、总市值超50亿元的A股“包子第一股”,巴比食品创始人、董事长刘会平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将“小包子”做成了“大生意”。

为集中展现上市公司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实践与行业价值,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证券时报等媒体共同开展“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2020年10月12日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的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巴比食品”),正是这五年间企业借力资本化实现突破、反哺行业升级的典型缩影。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围绕巴比食品上市五年的发展路径、行业价值及未来规划,专访了刘会平。

利他精神与“求变”基因:从4000元到6000家店的底层逻辑

证券时报:从最初揣着4000元闯上海开包子铺,到如今带领巴比成为早餐行业龙头,这二十余年里,支撑您和企业走下来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我们注意到您办公室里有一双半旧的老北京布鞋、一幅“求变”字画,这些细节背后是否藏着巴比的发展密码?

刘会平:其实核心就两点,“利他”和“求变”。我常跟团队说,企业不能把赚钱当第一目的,否则就会和消费者、员工、合作伙伴争利。真正的长久发展,要“利于消费者、利于员工、利于合作伙伴、利于股东、利于社会”。

你看到的那双鞋,是我们全员标配,不仅是为了舒适、保护场地,更想传递“爱惜物件、务实做事”的态度;而墙上的“求变”字画挂了十几年,因为我始终有危机意识,早餐行业竞争太激烈,一天不进步,就可能被淘汰。

1998年我刚到上海时,洋快餐已经遍地开花,我就不服气,“中国包子不比汉堡差,老外能做的,中国人也能做到”。但传统早餐店“凌晨起早剁馅、口味不稳定、利润薄”的痛点太突出,所以从开第一家店起,我就想做“不一样的包子铺”,后来的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其实都是从解决这些痛点开始的。

证券时报:巴比食品从上海一家小店扩张到近6000家全国门店,拓店节奏一直比较稳健,您如何平衡“规模”与“质量”?未来门店布局有怎样的规划?

刘会平:我们始终认为“活得久比短期做大更重要”,但稳健不代表不发展,关键是找到“安全边界”。比如这两年我们新开门店数量目标都是1000家,但每开一家店,都会先确保供应链能覆盖、标准化能落地,不会为了冲数量而牺牲品质。我们把“鲜食好吃”作为核心战略,其关键是“全链条把控”,我们把它拆解成“原料严选—中央加工—冷链配送—门店现制”四个环节,核心是“24小时鲜食流程”,从原料采购到门店现蒸,绝不超过24小时。我常跟员工说:“自己做的产品都不敢放心吃,就不配做人。”现在我们的中央厨房门口就挂着这句话,这是底线。

未来的拓店思路也很清晰,一方面,继续深化“全国化+差异化”,一线城市还是以10—20平米的小店为主,聚焦早餐高频需求;下沉市场则布局堂食门店,增加中餐、晚餐品类,满足更多场景;另一方面,我们不满足于“6000家店”,短期目标是尽快实现万店连锁。

现在全国包子铺大概有二三十万家,行业集中度还很低,只要我们把单店模型做优,比如在华东市场最新试验推出的堂食小笼包店型,营业额几乎实现翻倍。

更重要的是,巴比食品不只是“开店”,更是为小微创业者搭平台。对没经验的加盟商,我们会统一培训,同时大比例返还加盟费;对有行业经验的,很多店铺直接免收加盟费。目前近6000家店已经帮数千个家庭创业,未来实现万店连锁后,能带动更多人就业,这也是“利他”的一部分。

并购整合+供应链赋能:打破早餐业“小散乱”

证券时报:上市五年来,巴比食品通过并购“蒸全味”“青露”“好礼客”等品牌加速扩张,在早餐行业整合中,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巴比食品的并购逻辑和其他企业有何不同?

刘会平:早餐行业整合的难点很具体,区域品牌“地域黏性强”,比如南方爱吃甜口、北方爱吃咸口;中小门店习惯了“夫妻店模式”,标准化改造阻力大;不同品牌的供应链体系也不尽相同。但整合是行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只有打破“小散乱”,才能集中解决食品安全、效率这些共性问题。

巴比的并购从不做门店数量叠加,核心是“供应链赋能+品牌协同”。通过并购,我们整合了供应链,巩固区域市场,且保留其品牌独立运营,实现品牌共生。这种模式下,供应链赋能与品牌协同的优势尽显,不仅助力巴比食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断拓展版图,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还能推动资源配置优化,推进技术协同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和竞争力。

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投资并购部,明确“不跨行业”,只聚焦以早餐为核心的餐饮标的,第二步再延伸到中餐、晚餐品类。目标很简单:不是“吃掉”对手,而是通过“1+1>2”的合作,让更多中小门店享受到头部企业的资源——比如我们和头部猪肉屠宰企业合作保障肉源,单家小店根本拿不到这样的品质和价格,整合后大家都能受益。

把我们二十多年积累的“标准化能力”赋能出去。比如生产端,我们在上海、南京、武汉、天津、东莞建了五个中央厨房,全流程自动化,一条生产线一分钟能做75—80个包子;还引进了真空冷却机,原来馅料出锅要冷却8小时,现在20多分钟就够了,等待时间减少90%以上,大大降低了库存和食品安全风险。

高股息+不减持:以真金白银回报股东

证券时报:上市五年来,巴比食品合计派发现金红利4.76亿元,还进行了超1.19亿元的股份回购,您如何看待上市公司的“股东回报”责任?未来在这方面有哪些规划?

刘会平:企业上市的核心,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这五年我们现金红利年均复合增长率超48%,2024年派了1.92亿元红利,股息率4.25%,还回购并注销了1.19亿元股份。这些不是“面子工程”,是因为我们有实实在在的盈利支撑,也想让股东分享发展成果。

未来我们的思路很明确,一方面,2024年已经制定了2024—2026年《未来三年分红回报规划》,会保持分红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结合经营情况提高分红率和股息率,让投资者有更多获得感;另一方面,会根据市场情况适时开展股份回购,稳定市值。

敢拿真金白银回购、不减持,就是因为我对巴比食品的未来有信心。早餐是刚需,我们的供应链、标准化能力有护城河,只要稳步推进,就能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证券时报:展望未来,巴比食品的长期目标是什么?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和行业高质量发展?

刘会平:我们的愿景是“让世界爱上中华美食”,长期目标是成为“世界级餐饮连锁、食品工业企业”。要实现这个目标,核心是“聚焦主业+创新驱动”。

在新质生产力方面,我们有两个发力点:一是技术研发,继续加大在面点工艺上的投入,比如研发更适合冷链配送的面皮技术、更健康的馅料配方;二是数字化转型,我们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把中央厨房、供应链、门店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再提一个档次,比如通过AI预测门店销量,实现“按需生产”,进一步减少浪费;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生产线,提高效率。

在推动行业发展上,我们还是要做“整合者和推动者”:一方面,继续并购整合区域品牌,把标准化、数字化能力赋能给更多同行;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把我们在食安管控、鲜食流程上的经验分享出去,带动整个早餐业向“更安全、更高效、更优质”转型。

中国餐饮市场是万亿级的,早餐是其中重要的一块。只要我们守住“利他”的初心,保持“求变”的劲头,就一定能把“中国包子”做成世界级品牌。

责任编辑: 刘少叙
校对: 刘星莹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