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宠客”是对公共服务的检验,同时也会开拓治理思路,为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带来更多可能。真正的“宠客”之道,除了为游客解燃眉之急,更要修炼内功,秉持“以游客为中心”理念,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配套服务体系。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景区“宠客”新闻频上热搜——据近日新华社报道,开封清明上河园里,突遇降雨的游客被送上厚实的雨衣和热腾腾的姜茶;重庆洪崖洞前,千厮门大桥封桥又封路,让游客安心定格夜景;陕西礼泉,高铁站通往昭陵景区的公交车免费,机关单位院内停车位也向游客免费开放;甘肃敦煌、湖北赤壁、江苏扬州等地政府机关食堂里,游客直夸“好吃又实惠”……
文旅“宠客”不算新话题,之所以一次次引发关注,或许缘于那份真诚待客的人情味儿。假日出游者众多,吃住行等资源紧张,再加上遇到天气变化等突发情况,在这些或无助或窘迫时刻,当游客的情绪被接住、需求被看见,一座城市“掏出家底”提供支持,“被宠爱”的游客会感受到温暖和尊重,进而可能建立起与旅游地之间的良好情感联结,甚至成为城市形象的传播者——“宠客”的受益者不仅是游客,也是城市自身。
从“滨(哈尔滨)至如归”“进淄(淄博)赶考(烧烤)”,到眼下各地的“花式宠客”,折射出各地文旅业发展理念的变化。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全国新推出58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A级景区约2600家,总数达1.65万家,县域覆盖率提升至97%。在旅游产品供给越发丰富、消费选择日益多元、情绪价值受到重视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和景区意识到,若想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除了要在“硬件”上下功夫,更要在“软件”上动脑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而当各具特色的“宠客”方式在网上掀起讨论,又会提高人们对出游的期待,激励更多景区主动求变,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宠客”能否宠到位,比的是态度、理念,也考验各地的应变能力和治理水平。例如,当游客遇到困难时,反馈渠道是否畅通,声音能否被听到;面对突发情况,当地能否迅速调配资源、保障秩序与安全,能否在事后总结经验、让预案更充分,等等。如今不少地区推出的“开放政府食堂、停车场”等便民措施,起初是临时性的应急之举,后来因备受欢迎而成为“节日标配”甚至“日常标配”。从这个意义上讲,各地“宠客”是对公共服务的检验,同时也会开拓治理思路,为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带来更多可能。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地方文旅推介出现“用力过猛”等操作,如个别地区的文旅宣传以“扭捏作态”“魔性尬舞”博眼球、争流量,有的地方过度迎合个体诉求,一度干扰本地市民日常生活等。事实上,发展文旅业,各地在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同时,也要更多调动市场力量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从长远看,平衡好各方利益,才能让“宠客”可感、可及、可持续。
文旅服务的水平,检验着一城一地的综合实力。一时的“破圈”“出圈”也许不难,难的是把“流量”变“留量”,让“网红”变“长红”。真正的“宠客”之道,除了为游客解燃眉之急,更要修炼内功,秉持“以游客为中心”理念,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配套服务体系。假期正是查补漏洞、精准改进的契机,比如,有游客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反映“北京景点预约多头管理、操作繁琐”,当地迅速回应,正在整合全市文旅资源开发“统一在线预约平台”,将于近期正式上线。
一座城市、一个景区是否具有吸引力,不仅在于是否有美丽的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也在于能否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开门迎客。正视多样化需求,尊重多元化情绪,愿意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样的城市和景区才会令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期待各地从假期“宠客”中汲取经验和灵感,推动有效的做法常态化,让“诗和远方”更有温度,让文旅业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