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29日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重大问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第三季度例会。例会将此前的“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改为“落实落细”,与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保持一致,这意味着政策着力点将转向执行层面。
而货币政策之所以着力在存量的执行层面,应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当前经济保持平稳,宽松必要性不强。例会对国内经济运行的描述从二季度的“呈现向好态势”调整为“稳中有进”,将“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改为“取得新成效”,在困难和挑战方面删掉了此前“风险隐患较多”的表述,仅保留“国内需求不足、物价低位运行”,显示出对经济基本面的信心有所增强。
从今年前8个月数据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6.2%,略低于上半年的6.4%,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增长5.9%,与上半年持平。当前经济增速保持在5.0%的目标水平之上,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可期,暂时无需政策加码。
另一方面,则由于货币宽松一定程度上受到净息差收窄的影响。央行多次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随着美联储9月重启降息,中美之间无风险利差改善,人民币兑美元保持稳中有升势头,因此外部掣肘并不突出,但商业银行净息差问题值得重视。
今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至1.42%,刷新历史新低。一旦货币宽松,对存贷款利率传导速度不同,会进一步挤压商业银行净息差,进而会增加其经营压力。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即就此而言。
基于这两个原因,此次例会也将此前的“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改为“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并新增“抓好各项货币政策措施执行,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将此前“用好用足存量政策,加力实施增量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的表述,调整为“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这几处调整,正是此次例会与二季度相比最大的变化,同样释放出短期内政策将以稳为主的特征。
结合近期央行的相关部署,政策着力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持流动性充裕。近段时间以来,央行通过7天期、14天期逆回购和MLF等工具,持续向市场释放流动性。特别是14天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确保跨季资金充裕,进一步释放出呵护流动性的信号。
其次,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5月7日发布的“一揽子金融政策”中,央行扩容多项结构性工具、创设两项新工具,并大幅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等。在政策工具不断完备之后,加强对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领域的定向支持将成为工作重点。
最后,加大货币财政政策协同配合。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工作组于9月初召开第二次组长会议。双方就金融市场运行、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央行国债买卖操作和完善离岸人民币国债发行机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这预示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协同发力。此外,9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同有关方面积极推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关工作。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这将进一步推动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三季度例会召开之前,央行在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下一阶段将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和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
目前,推动已出台政策的落地仍是重点,同时后续货币政策或仍将根据经济增长相关变化及物价走势等因素适时加力。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