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香港特区政府对科创发展的持续深耕与大力扶持,当地科创氛围日渐浓厚,资金、人才、项目正形成集聚效应。证券时报记者观察到,内地VC/PE机构已然成为这场科创浪潮中的“赶潮人”:一方面,众多投资人正紧锣密鼓筹划赴港申请牌照、设立基金;另一方面,香港科创生态持续完善,高校的创新资源、引导基金的资本支持等多方联动,为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从募资布局、项目投资,到助力企业出海,内地创投机构布局香港的逻辑虽各有不同,但都在为行业开辟新的发展赛道。
内地VC/PE机构赴港设公司热情高涨
往返于广州与香港之间,对接同行、了解创投动态、咨询牌照办理细节……华南一家几十亿元规模的VC机构募资负责人吴爽(化名)今年始终为一件事忙碌——在香港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香港这两年发力科创,还推出了引导基金,我们想来实地探探机会。”吴爽向记者解释道。
记者近期与业内人士交流发现,今年已有不少内地一级市场VC/PE机构将香港纳入布局清单:有的在港申请牌照,有的密集考察项目,有的已设立基金,还有的正筹备子公司落地。
从今年布局香港的头部VC机构来看,5月,上海国投旗下孚腾资本在港注册全资子公司孚腾国际;晨壹基金于年内开设香港办公室,并启动新美元基金;专注早期科创投资的中科创星方面也向记者透露,正规划在港设点,但目前尚未落地。
但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及布局逻辑:香港拥有丰富的高校与科学家资源,科技发展后劲充足,落地办公室既能推动投资业务国际化,也能适配公司聚焦的硬科技企业未来出海的需求。
作为国资背景市场化基金管理公司,孚腾资本总经理费飞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香港开设子公司,首先是呼应国家推动“沪港联动”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其次是为了帮助已投和生态圈企业“走出去”以及更多元的创新理念“引进来”提供了理想的窗口。“比如,我们投了一些人工智能(AI)设备、先进制造以及合成生物学等前沿赛道的项目,都有产品出海以及技术升级的需求。”
费飞表示,对有意出海的企业来说,香港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比如,全球地缘经济环境复杂,国际资金进出仍然敏感,这对企业定价和融资窗口有一定影响。再如,香港监管体系与内地差异较大,企业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方面需要更高的规范性。”他表示,孚腾国际最重要的价值是打造一个跨境协同的平台,发挥“桥梁”作用,帮助企业进行产业、政策、资源等全链条的赋能,降低企业出海的不确定性。
科创要素加速汇聚 香港创投机遇逐渐显现
国内VC/PE机构赴港设立公司的热潮,背后是香港市场政策、资金、项目的同频发力。
政策层面,香港特区政府的科创扶持举措不断升级。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中阐述了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清晰蓝图:涵盖完善创科建设策略布局、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支持惠民科研、构建低空经济生态圈、推动航天科技与太空经济发展等多重方向。具体来看,创科局正推进香港微电子研发院两条中试线的组装工作,计划明年内完成生命健康研发院、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的筹建;第三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也将加快落地,聚焦可持续发展、能源、先进制造及材料四大领域,其研发中心预计2026年上半年正式成立。
资金层面,香港近两年也拉开了“基金招商”序幕,推出香港版的政府引导基金。去年12月,创新科技署推出“创科创投基金”优化计划,开放基金管理人申请通道,政府将投入最多15亿元与业界共同设立联合基金,重点投资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生命健康科技、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三大策略性产业的初创企业。
今年1月,香港就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的设立公开征集意向书并召开简介会,吸引内地VC/PE机构高度关注;施政报告最新披露,该基金将于2026—2027年度启动,通过政府引导撬动市场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香港设立引导基金在支持科创发展上迈出了非常重大的一步,这会给香港寻求内地市场,以及全球市场的合作创造很重要的通道和平台。”荷塘创投董事总经理郭凯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项目层面,香港的科创项目储备持续扩容。戈壁创投管理合伙人唐启波表示,随着资本市场复苏,创业者信心显著提升,“过去一年,更多拥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业团队选择在香港设立总部或区域中心,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前沿赛道表现突出”。郭凯补充道,香港汇聚高校科研资源、外资研发资源,且能为企业提供出海便利,若围绕这些优势布局——如投资与高校合作紧密、具备出海潜力的企业,有望实现良好投资收益。
费飞也认为,当前香港的创业投资生态正在进入新一轮活跃期。一方面,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企业的认知和兴趣正在恢复,香港市场的活跃度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本地高校科研实力突出,科创资源集聚,与国际前沿有天然的联通优势。“当前,香港既是内地企业出海的重要站点,也是全球创新要素交融的聚集地。”
上千家私募基金借道出海 仍有诸多困惑待解
尽管内地VC机构对赴港布局跃跃欲试,但实际操作中仍有诸多困惑待解。“我们不太清楚自身是否符合资质条件,牌照申请需要多久、成本多少,当地资金使用是否灵活,这些都需要提前深入调研。”吴爽道出了普遍顾虑。
此外,找钱与找项目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郭凯指出,目前香港本地科技型项目数量有限,要筛选出足够多符合要求的标的存在难度。在调研了香港科创环境后,杭州市创业投资协会轮值会长周恺秉对记者表示,赴港设基金拓展业务的困难更为多元,“首先,得吃透香港的投融资环境;其次,必须掌握本地募资与投资资源——即便有引导基金加持,也仅能覆盖部分出资,剩余资金仍需自行筹措,所以必须综合考量。”
一家已拿下香港9号牌的VC机构合伙人也坦言募资不易,“香港市场的资金多集中在成熟期股权投资与二级市场,聚焦早期科创投资的资金体量整体偏小。”该机构人士透露,不排除未来会在香港布局二级市场投资以拓展业务。
不过,在全球资本“向东看”的浪潮下,香港凭借“零利得税基金架构+极速注册”的核心优势,仍是内地私募出海的首选跳板。5月28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陈浩濂在大中华私募投资高峰会上透露,正计划优化私募基金分发附带权益的税务宽减安排,目前已完成业界咨询,正联合监管机构草拟措施,预期年内制定具体方案,若获立法会通过,有望在本财政年度内生效。他还提到,截至4月底,香港已注册有限合伙基金达1125家,按年增长超30%;据市场统计,截至3月底,香港私募股权资产管理规模约2300亿美元,仅次于内地市场。
针对有意赴境外募资的VC/PE机构,此前一直协助内地VC/PE机构搭建美元架构及对接境外资金的陈文锋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做好境外市场研究与可行性评估;二是提前熟悉境外资方的投资逻辑与习惯,以把握有限机会做好募资路演;三是募资前备好相关材料,提升对接效率。
责编:岳亚楠
校对:王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