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由新疆证监局、自治区党委金融办、国资委、工信厅、生产建设兵团、地方金融管理局等单位指导,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证券期货业协会、宏源期货有限公司承办的“DCE·产业行——期货衍生品市场服务新疆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乌鲁木齐成功举办。
据悉,此次培训旨在进一步提升新疆地区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运用期货市场开展风险管理的认识和能力,为新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力。新疆相关政府机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金融机构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新疆证监局相关负责人在致辞时指出,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等功能。近年来,新疆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市场功能有效发挥,在风险管理、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新疆地区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还存在提高对期货市场的认知,“大市场、小机构”特点突出,期货专业服务能力不强,产业参与度不高,缺乏善用期货工具的专业团队等一些短板。
对此,该负责人强调,下一步新疆应从以下方面发力推进期现结合相关工作。一方面,市场各方应立足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提升对期货市场的认知水平,在优化国企参与期货市场风险管理考评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期货交割库、完善“保险+期货”模式支持政策等方面增进共识、凝聚合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产业主体,通过期货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期货公司应围绕产业客户需求,把准功能性定位,发挥专业性优势,主动融入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局,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提供定制化的风险管理方案,为产业发展和实体经济赋能。
大商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程伟东在活动中表示,本次培训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落实证监会关于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工作部署的具体实践,也是大商所与新疆各方深化合作、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务实行动。
实际上,多年来大商所在服务新疆产业发展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大商所已为新疆企业设立了1家交割厂库和7个交割品牌,覆盖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等主要能化品种;自2024年以来,大商所在新疆地区已建立2家产融服务基地,围绕3家龙头企业累计开展14场“一对一”上门培训,参训人数超过500人次;2025年,大商所在新疆塔城地区落地了新疆首个“银期保”种收专项项目,围绕3万亩玉米种植,联动保险、银行和期货市场三方力量,为6户种粮大户提供种收保障,带动银行发放贷款44万元,形成了保险增信、银行放贷、企业收购、期货定价的闭环机制。
培训班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资深研究员、会员服务三部主任冯增炜,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唐启军,上海中泰多经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马丽萍和避险网CEO华金辉分别就上市公司期货衍生品应用情况、期货市场的基础知识及其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价值、国有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要求和实践经验以及上市公司与国有企业在期货衍生品业务中的会计核算与审计风险防范问题进行了分享。(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