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信用卡业务“跑马圈地”时代,银行今年秋招的岗位明显更为精细化。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多家银行2026年秋招已经提上日程。相较其他岗位招聘启事的“粗放”,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依据应聘者专业和岗位职能将招聘计划进一步细分。信用卡存量竞争阶段,创新类人才和数字化人才尤其受到银行青睐。
受访专家指出,银行信用卡中心招聘条件从粗放分类到更为精细的细分条线,折射出业务存量时代下银行减量提质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下,银行信用卡业务必然要更主动地融入数字支付的新业态。
精细化招聘信用卡人才
随着“金九银十”求职季的到来,银行也纷纷开启了秋招模式。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在众多招聘岗位中,银行信用卡中心招聘启事中的岗位分类更为精细,部分银行在传统的“市场类”“管培生”等大分类下,还依据工作内容或求职者专业细分出数十个具体职位。
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信用卡中心目前开放的岗位分为技术类、职能类、市场类、数据类和产品类五大类,在此之下又细分为16个具体招聘方向,如产品类中的“产品经理”一职,便被划分为“用户增长方向”“数字化经营和增效策略方向”“AI应用与服务策略规划方向”等6个职业方向。
另外,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招聘经办岗和管培生岗两类人才,两类岗位又依据“法律专业”“信息科技专业”“财务会计专业”等分为14个细分职位。
“银行招聘分类一般依据实际岗位需求而来,部分机构信用卡招聘分类较细,或因业务本身布局较为细致。”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从岗位设置来看,科技和AI相关人才大受青睐。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招聘的12人均为“科技菁英”,分为金融科技岗和数据挖掘岗,后者主要负责信用卡业务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机构的信用卡中心也明确开放信息技术相关岗位。例如,中国银行招聘信息科技岗,负责信用卡业务管理、产品研发、品牌营销、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分析、风险管理和中后台集中运营等。
值得关注的是,信用卡存量竞争时代,银行格外关注人才的创新能力,应届生甚至仍然在校的创新人才也被“抢先预定”。
记者注意到,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面向2026至2028届国内外高校在校生举办了金融创新挑战赛,围绕“食、住、行、娱、购”刚需消费场景,针对场景化信用卡产品创新及营销活动设计开展比赛。
除了现金等实物奖励外,中信银行表示,只要报名参赛即可进入校招人才储备,进入复赛则可享校招奖励优先筛选,进入决赛者在2026年6月30日前可享校招面试直通。
数字化转型应对存量时代
据央行公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数据,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100.68亿张。其中,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15亿张。去年同期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为7.49亿张,一年来缩水约3400万张。
中信银行金融创新挑战赛的简介内容,也是对当前银行信用卡业务痛点的“侧写”。简介中写道,数字支付时代,信用卡产品同质化严重,用户黏性不足。信用卡行业面临诸多痛点,如传统信用卡“陌拜”获客模式效率低;市场活动同质化严重,用户参与疲劳;线下商户引流效率低,线上流量转化难;品牌曝光依赖广告投放,缺乏用户自发传播;信用卡对于年轻人吸引力降低等。
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助理教授邵辉看来,银行信用卡中心招聘条件从粗放分类到更为精细的细分条线,折射出业务存量时代下银行减量提质的需求。
“银行通过细致划分,从获客、活客、风控、场景化等方面入手应对互联网信贷分流,说明信用卡业务正由规模导向转向精细化运营的新阶段。”邵辉直言,“对于大数据、AI等技术人才定向招聘,意味着银行不再只拼渠道,而是拼算力拼数据,信用卡业务的思路已经发生转变。”
复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烁指出,信用卡接连应对了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冲击,到今天必然要更主动地融入数字支付的新业态。在存量竞争的新发展阶段,银行应主动调整信用卡业务思路,从“营收中心”转向“客户服务中心”和“流量转化中心”,推动零售业务深度转型。